醫師強調,早期發現坐骨神經痛並積極介入,多數症狀都可以獲得良好改善,如果不適當處理,可能會變成長期慢性疼痛;情境照。(圖取自freepik)
葉立斌/核稿編輯
〔健康頻道/綜合報導〕坐骨神經痛聽起來好像沒什麼,很多人都抱著「忍一忍就過去」的心態,甚至碰到腰痛就隨便貼個痠痛貼布,以為能解決坐骨神經痛。對此,陽明交通大學附設醫院神經外科主治醫師謝炳賢在臉書專頁「守護家人的帶刀侍衛 謝炳賢醫師|宜蘭神經外科推薦 礁溪診所 陽明醫院 頸椎 腰椎 微創手術」發文強調,早期發現並積極介入,多數症狀都可以獲得良好改善,如果不適當處理,可能會變成長期慢性疼痛,並分享5大錯誤迷思。
迷思1:痛一痛就會自己好
謝炳賢指出,這是最危險的迷思,雖然部分急性坐骨神經痛可能在幾週內自行緩解,但統計顯示:約30%的患者會在一年內復發,未治療的慢性坐骨神經痛患者中,70%症狀會持續惡化,拖延治療超過6個月的患者,完全康復率僅有20%,有些患者初期症狀可能暫時減輕,讓人誤以為「已經好了」。實際上,這可能只是發炎反應的暫時舒緩,根本問題依然存在,就像火山暫時平靜,但隨時可能再次爆發。
迷思2:貼痠痛貼布就能根治
謝炳賢說,市售痠痛貼布只能提供表面的暫時舒緩,對深層的神經壓迫完全無效。
迷思3:多休息躺床就會好
謝炳賢表示,完全臥床休息反而會讓症狀惡化。現代醫學已經證實,適度活動對坐骨神經痛的康復至關重要。長期臥床導致肌肉萎縮,失去對脊椎的支撐力,關節僵硬,血液循環變差、心理狀態惡化,疼痛感知增強。研究顯示,臥床超過2天的患者,康復時間會延長2-3倍。正確的做法是急性期可短暫休息1-2天,之後要逐漸恢復正常活動,避免劇烈運動即可。
迷思4:年輕人不會得坐骨神經痛
謝炳賢說,這是完全錯誤的觀念。現代生活型態讓坐骨神經痛越來越年輕化。程式設計師、司機、搬運工人、健身愛好者都是高風險族群。
迷思5:手術是唯一解決方案
謝炳賢指出,絕大多數坐骨神經痛都可以透過保守治療改善,手術只是最後選擇。要記住越早治療,效果越好,不要自行診斷,積極參與復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