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dTech醫療科技雙周報第43期:HL7成立AI辦公室,要制定醫療AI國際標準 | iThome

by 健康編輯
0 comment


重點新聞(0701~0715 )

 HL7   AI辦公室   互通性 

HL7成立AI辦公室,要制定醫療AI國際標準

國際醫療資訊標準組織HL7最近成立AI辦公室(AI Office),要打造可信賴、可解釋、可互通的醫療AI架構,並提出四大策略,包括:

1. 標準制定:建立AI-ready的互通性架構,強化解釋性與資料溯源

2. 全球協作:匯聚國際AI+健康社群,來協調標準、制定政策、加速推動負責任的創新

3. AI創新實驗室:孵化新型AI解決方案,加速標準制定,並推動新型工作模式

4. 社群實作推廣:強化負責任、符合標準的AI工具部署

為推動這些策略,HL7也任命首任AI長(CAIO)Daniel Vreeman。他將推動HL7全面的AI策略,包括統籌HL7 AI挑戰賽、反詐欺技術應用,以及與全球監管機構和企業合作。HL7執行長Charles Jaffe表示,AI將重塑醫療照護服務的提供、評估和支付,他期望AI辦公室成為值得信賴的全球號召者,來推動負責任、符合標準的AI創新。

HL7目前已展開幾項關鍵計畫,如AI可解釋性和透明度框架、透過AI打擊醫療詐欺,以及臨床安全部署AI的實作指引。HL7也將針對AI辦公室的未來方向展開公開說明會,將於7月24日美東下午1點舉辦。更多詳情可參考官網(詳全文)

 梅約醫學中心   術後傷口   感染 

梅約醫學中心打造術後傷口辨識AI

最近,梅約醫學中心(Mayo Clinic)開發一套Vision Transformer AI工具,可透過患者上傳至電子病歷系統的術後照片,自動判斷是否為手術傷口並檢測感染跡象。進一步來說,這套工具由梅約醫學中心9家分院、近6,000名病患共2萬張照片訓練而成。該AI工具由2階段辨識,首先是偵測影像是否包含手術傷口,然後評估傷口是否有感染跡象。在傷口檢測方面,Vision Transformer AI達到94%的準確率,在感染辨識方面則有81%的曲線下面積(AUC)。

研究指出,雖然訓練資料以白人與女性為主,模型在多元族群的表現仍一致。團隊預計,這套AI工具未來可進一步演化為早期感染預測工具,甚至在症狀明顯前即提出預警。此趨勢也呼應整體醫療界越來越看重遠距監測和即時風險預測的趨勢。(詳全文)

AWS   巴金森氏症   基因定序 

AWS用AI和雲端運算,替巴金森氏症找解方

在全球,共有1千多萬人巴金森氏症影響,且發病率每25年就會翻一倍。為突破診斷與治療瓶頸,AWS聯手多家醫療機構,運用AI和雲端運算解鎖巴金森氏症大腦之謎。其一是美國基因分析業者Ultima Genomics運用AWS為其下一代基因定序儀開發相關軟體、演算法,並訓練AI模型,將人類全基因組定序成本從1,000美元壓到100美元,推動遺傳風險預測與基因療法發展。

Michael J. Fox巴金森氏症研究基金會則結合可穿戴裝置、物聯網與大數據,透過AWS處理大量患者數據,加速生物標記與個人化療法研究。醫療AI業者Icometrix則導入AI影像分析,監測腦組織體積變化,提升診斷準確度。Allen Institute進一步打造全球最大腦細胞資料庫,結合Amazon SageMaker等AI工具,深入追蹤細胞變異與神經退化的關聯,開發可預防神經元退化的治療策略。

此外,AI也與深腦刺激(DBS)療法結合,根據患者腦部活動即時調整刺激參數,提升治療精準度、減少副作用。AWS全球醫療長Rowland Illing指出,這些跨界協作讓巴金森氏症研究邁向精準醫療,也讓患者、照護者與醫師在AI時代看見更多可能。

 新加坡   創新沙盒   智慧醫療 

新加坡醫療集團NHG Health要建智慧指揮中心、工程創新沙盒

最近,擁有多家醫院和藥局的新加坡全國醫療集團NHG Health找來業者ST Engineering,簽署5年合作協議、要打造智慧醫療系統,改善150萬名新加坡居民的健康服務品質。雙方將展開多項關鍵計畫,包括下一代C3指揮中心、智慧人力排程系統、永續冷卻方案和工程創新沙盒。

就新一代C3系統來說,預計2030年前落地於集團旗下的陳篤生醫院(TTSH),將導入預測性資源調度與病患流程管理系統;就優化資源來和工作流程來說,兀蘭醫院(Woodlands Health)已部署業者研發的自主機器人,每日執行400趟送餐與運送床單任務,每天節省約100小時人力,提升照護專注度與病患體驗。

在永續發展方面,雙方將導入Airbitat深度節能冷卻系統,預期節能可達30%,並擴大部署AGIL智慧能管平臺,以集中監測碳排、優化能源管理。工程創新沙盒也將同步啟動,結合臨床人員和工程師協作,針對第一線痛點快速試驗、調整並部署可規模化的解決方案。(詳全文)

高齡科技   國科會   互通 

國科會揭高齡科技落地進展

最近,國科會揭露高齡科技產業行動計畫進展,自去年啟動至今18個月,已在多家照護機構落地高齡科技應用,如跌倒偵測通報、電子圍籬定位呼叫、AI語音互動和高齡者數位學習等,更已輔導160多項服務商用落地。

進一步來說,國科會在去年發起高齡科技產業行動計畫,涵蓋4大主軸,分別是推動以高齡者需求為主的創新服務落地、擴大樂齡與高齡者數位賦能、開發整合型產品來提升照顧效能,以及整合服務來強化社區在地安老。就目前成果來說,已有160處照護、醫療和運動場域導入智慧科技產品和服務,另也輔導業者商品化落地160多項服務,包括健康賦能、居家安全、生活支援、營養管理等面向。而計畫導入的智慧管理系統,如電子圍籬、住民定位、跌倒警示、巡房輔助等,讓非預期住院率從33%降至19%,行政效率還提高了32%。

然而,高齡科技應用並不局限於單一機構內使用,更涉及醫院、長照機構、在宅照護和第三方業者系統等跨機構的數據交換,國科會主委吳誠文表示,目前衛福部正建立國際醫療資料交換標準FHIR的在地化,今年預計可完成,照顧機構將比照採用,帶動廠商開發符合該標準的產品、有機會輸出國際。(詳全文)

新藥開發   AI Foundry   免疫療法 

臺灣生技業者推新藥開發AI Foundry平臺

訊聯基因數位推出一款名為AIDD的新藥開發AI Foundry平臺,將其15年AI輔助藥物研發經驗商品化,整合了達梭、凱杰等知名商用新藥開發工具,來讓使用者訓練模型,進行大、小分子藥物開發。

在平臺首波三項落地案例中,北醫大團隊用AIDD設計膠質母細胞瘤新藥,藥效從1041 nM提升至10.4 nM,提高了百倍,動物實驗顯示可縮小腫瘤,並已開發20款小分子藥物。老牌基因定序業者基龍米克斯則運用AIDD預測癌症新生抗原表位(Neoepitope),加速個人化免疫療法研發。訊聯集團旗下團隊也透過AIDD從20的13次方種組合中,找出具潛力的抗灰髮胜肽,目前正進行後續實驗。(詳全文)

 臺北榮總   思覺失調   AI 

臺北榮總打造AI腦影像平臺,輔助思覺失調診斷

臺北榮總精神醫學部楊智傑教授團隊開發出智慧腦影像平臺,結合核磁共振和AI深度學習,來輔助評估思覺失調症,診斷準確率高達91.7%。這項做法突破傳統靠臨床觀察的限制,提供客觀的生物指標,改善精神疾病診斷與個人化治療。

思覺失調症影響全球約1%人口,常見幻聽、妄想等症狀。北榮智慧腦影像平臺以1,500名本土受試者數據打造,能三維視覺化大腦異常、精準定位病灶,協助醫師與患者家屬溝通;該平臺也具備腦磁振影像導引功能,可進一步研發精準的經顱磁刺激等非侵入性神經調控,作為臨床治療輔助工具。

這套智慧腦影像平臺已獲美國愛迪生獎、醫策會等獎項肯定,並取得臺美及PCT等專利。臺北榮總也啟用新建的身心智慧創新治療區,透過該平臺來與病人及家屬深入討論大腦變化、提高患者病識感,推動精神疾病診斷邁向AI精準醫學。(詳全文)

 回收機   AI辨識   臺北榮總 

北榮導入AI智慧回收機

臺北榮總攜手業者導入AI智慧回收機,打造結合綠色醫療、生命教育和環境永續的創新場域。這款AI回收機具備影像辨識與感測技術,能精準分類並由專業廠商統一清運。根據美國EPA資料,回收一個600ml寶特瓶可減碳約63.4克,讓醫護與病患都能貢獻淨零目標。

民眾可在院區投遞寶特瓶、塑膠杯、鋁罐與乾電池,來累積點數、兌換商店折價券或餵食忘憂湖禽鳥飼料。同時,北榮還同步啟用的湖畔綠化停車場,採壓花地坪與植草磚設計,融合忘憂湖自然景觀與38隻禽鳥生態。(詳全文)

圖片來源/梅約醫學中心、國科會、訊聯基因數位、臺北榮總

  MedTech醫療科技近期新聞 

1. 美國醫療IT辦公室(ONC)公布去年非聯邦急診醫院的電子病歷互通報告,但仍有8成醫院在交換資料時遇到困難

2. Google DeepMind打造最強DNA變異預測模型AlphaGenome,已開放API存取

3. 環境部發布包括醫院在內的4類溫室氣體盤查作業指引

資料來源:iThome整理,2025年7月





Source link

Related Posts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