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遠哲夫人吳錦麗(右)因胰臟癌逝世,醫師陳詩典表示,胰臟癌令人聞之色變,主要有2大原因,包括很難早期發現,以及復發率高。(資料照)
紀麗君/核稿編輯
〔健康頻道/綜合報導〕中研院前院長李遠哲夫人吳錦麗於今年7月12日因胰臟癌逝世,享耆壽90歲,在家人與醫療團隊細心照料下完成人生最後旅程。根據衛福部嘉義醫院肝膽腸胃科醫師陳詩典指出,胰臟癌之所以為令人聞之色變的癌症,主要有2大原因,包括很難早期發現、復發率高。患者即使出現症狀,很容易被誤認為是腸胃道不適而忽略,等到真正有症狀時,大部分已進展到中晚期,癌細胞已侵犯胰臟周遭重要血管,難以開刀處置。
陳詩典表示,胰臟癌臨床上有高達85%病患被確診時,已是晚期無法開刀,即便15%有機會開刀的病患,仍有80%的人術後會復發,整體預後不佳。因此,是否能早期發現成了重要關鍵。
衛生福利部豐原醫院衛教資料提醒,若出現上腹痛、消化不良、持續性腹瀉或大便呈現灰白色、背痛等就要注意是否為胰臟癌警訊;圖為情境照。(圖取自freepik)
胰臟癌症狀如何察覺
胰臟癌症狀如何察覺?從衛生福利部豐原醫院衛教資料也表示,由於位置深藏在胃後面的後腹腔,早期胰臟癌幾乎沒有任何症狀,臨床症狀依腫瘤位置、大小與擴散程度而有變異。一般常見的症狀為:上腹痛、消化不良、持續性腹瀉或大便呈現灰白色、背痛、黃疸、體重下降,都值得注意。
豐原醫院表示,胰臟癌診斷情況如下:
1.血液檢查:有些胰臟癌病人會出現貧血現象,血清澱粉脢和鹼性磷酸酶也會升高。
2.腫瘤標記:可抽血 CEA 及 CA199,但因特異性不高,只做參考用。
3.腹部超音波掃描檢查。
4.電腦斷層掃描檢查:可觀察腫瘤本身、鄰近器官是否受到侵犯或淋巴腺是否有轉移等,但病兆若是太小(<1 公分),且位於胰尾,則不易觀察到。
5.核磁共振膽胰管攝影(MRCP):常用於偵測胰膽管阻塞性病變的檢查。
6.內視鏡逆行性膽胰管攝影(ERCP):這是一種診斷兼治療的檢查,經由造影胰膽管,明白狹窄和阻塞的位置與特徵,更可藉此作切片、細胞 學檢查,甚至置放內、外引流管,以緩解阻塞。
7.經皮穿肝膽道引流術(PTCD):針對擴大性膽管的阻塞性病變,用穿刺 導管針於 X-光透視鏡下完成膽汁引流。血管攝影(angiography)是一種侵犯性檢查,但它可提供詳細的腫瘤血管像、局部血管侵犯與包夾,可藉此降低非必要性剖腹切除手術。
8.許多新的影像學檢查已逐漸開始應用於胰臟癌的早期診斷,其中包括有胰管鏡、胰管內視鏡超音波掃描、螺旋電腦斷層掃描檢查及正子電腦斷層攝影等。
陳詩典提醒,有胰臟癌家族史者、慢性胰臟炎患者、吸菸者、酗酒者、糖尿病患者、肥胖者等高風險族群,可每年進行健康檢查1次。如果已出現症狀,如全身無力、體重減輕、食慾不振、腹痛、黃疸、持續性腹瀉或糞便呈灰白色,務必要即早就醫以提高整體治癒率。他建議民眾平時應維持均衡飲食、正常作息及養成定期做健康檢查的良好習慣以即早預防。
☆飲酒過量 有害健康 禁止酒駕☆
☆自由電子報關心您,吸菸有害健康☆
☆健康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醫藥新聞訊息,請上自由健康網。
熱門賽事、球星動態不漏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