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夫皇帝李連杰日前公布自己的頸部腫瘤是良性。澄清醫院中港分院耳鼻喉科主治醫師林奐宇也發現,病人自摸頸部出現硬塊,有日漸增加趨勢。(取自李連杰微博)
李惠芬/核稿編輯
〔健康頻道/綜合報導〕功夫皇帝李連杰日前終於公布自己的病況─頸部腫瘤,所幸經醫師切片結果為良性,也讓飽受甲亢之苦的李連杰,歷經一場無常的試煉。而這回,他還是說:「假如不是良性的,那就面對,甚至萬分之一、十萬分之一,意外在手術台上走了,也有可能,什麼都要去面對。」
根據澄清醫院中港分院衛教資料指出,台灣每十位新癌症病患中,就有一位屬於頭頸癌患者,每年約新增八千名病患,頭頸癌最常見的症狀是發現頸部腫塊。而這次李連杰是在生日時「自摸」發現頸部有硬塊,因他是甲狀腺亢進患者,自然警覺儘快就醫。在醫生建議下,他先後做了超音波、電腦斷層及細針穿刺活檢,報告顯示是良性,但部分部位看不清楚,為了保險起見,他在8月決定動手術,經切片化驗後再次確定百分之百是良性。
澄清醫院中港分院耳鼻喉科主治醫師林奐宇表示,在臨床上確實常有病患問:「醫師,我脖子有一顆圓圓不會痛的腫塊,但已經長出一段時間了,這是什麼?」、「醫師,我脖子有一顆圓圓不會痛的腫塊,但已經長出一段時間了,這是什麼?」、「醫師,我脖子有一顆軟軟的會痛,你幫我看一下。」、「醫師阿,我頸部這腫腫的,是不是頸部腫塊?是腫瘤嗎?」
林奐宇建議若發現脖子出現腫塊,應儘快尋求耳鼻喉科醫師,進行專業檢查,才能精確判讀其腫塊是否為癌症,且若有上述提及的合併症狀,很可能就是癌症高風險者。以下自我判斷的4種症狀,同樣為初步自我檢查的方法:
●脖子腫塊較硬,且不能位移。
●脖子腫塊長度超過2公分。
●皮膚表面出現破皮或潰瘍等異常狀況。
●脖子腫塊同側的耳朵,感到疼痛、耳鳴、聽力減弱。
李連杰自曝在生日時已自摸到硬塊,所幸經切片證實為良性,他還是決定8月進行切除手術。(取自李連杰微博)
林奐宇確實看到這樣病例有日漸增加趨勢,他說,造成頸部腫塊的成因多元,主要可分為三大類:發炎性、先天發育不良性、腫瘤性:
發炎性
發炎性的頸部脖子腫塊是因為淋巴腺因病毒、黴菌或細菌的感染,讓頸部出現發炎性的腫塊,通常會有身體發熱、發燒、腫痛感,常見的成因多為中耳炎、鼻竇炎,或是感冒引起。
先天發育不良性
先天發育不良性類的腫塊是從胚胎發育時,因頸部淋巴結液體沈積或未消失的狀況下所導致,其腫塊較具彈性、無痛,多呈圓形狀,且摸起來較軟,經醫師評估後,可透過手術切除方式得到根治。因先天發育不良性的頸部腫瘤,其成因包括:真皮囊腫、脂肪瘤、淋巴管瘤、鰓裂囊腫、甲狀舌骨囊腫等引起。
腫瘤性
頸部腫瘤性腫塊,其腫瘤可分為「良性」與「惡性」兩種類。良性頸部腫瘤性腫塊,多為頸部出現良性組織的增生,常見比如:脂肪瘤、血管性或神經性的良性腫瘤、甲狀腺良性結節、頷下腺良性腫瘤,或是纖維瘤等。而惡性頸部腫瘤,亦可細分為「原發性」及「轉移性」兩類,轉移性是指由淋巴或血管轉移至頭頸部癌症,如:喉癌、口腔癌等。頸部原發性惡性腫瘤,於臨床統計包括,淋巴腺腫瘤(淋巴癌)、甲狀腺惡性腫瘤,以及頷下腺惡性腫瘤等。
腫瘤性其中又以「淋巴腺腫」、「甲狀腺腫」與「唾液腺腫大」為特別需要留心的,而因甲狀腺問題引發的頸部腫塊,則是最常發生,但也是預後較佳的;甲狀腺腫大可概分為「功能性異常」與「結節」二類成因,甲狀腺功能性異常,指的是甲狀腺機能亢進或低下;甲狀腺結節的部分,也就是腫瘤生成的可能性,從而以頸部腫塊的症狀顯現。
以年齡層來做初步的區分與鑑別診斷:
1.年紀15歲以下的兒童、青少年,多半是導因於病毒或細菌感染的淋巴腺炎,其次是先天性的病症(如甲狀舌骨囊腫),最後才是腫瘤(如甲狀腺瘤、淋巴瘤)。
2.年紀16-40歲的青年、成人,先天發育所致的囊腫(鰓裂囊腫)與唾液腺疾患(唾液腺炎、唾液腺結石)遠較發炎性與腫瘤性的腫塊多見。
☆健康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醫藥新聞訊息,請上自由健康網。
熱門賽事、球星動態不漏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