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網》教導孩子安全意識 3年齡層與情境詳細說明 – 自由健康網

by 健康編輯
0 comment


專家提醒,家長需要於日常生活教導安全教育,並時刻提醒。示意圖。(圖取自shutterstock)

葉立斌/核稿編輯

〔健康頻道/綜合報導〕近日有新聞提到,一名國中學生用羽毛球拍打擊石塊,飛出的石塊打傷同學眼睛,以致視力嚴重受損,這位同學需賠償240萬元的案例。小兒科醫師巫漢盟妻子、電台主持人李鈺琦針對不同年齡提出教育的建議,並強調「安全意識的教導,家長在日常生活中,就要時刻提醒自己的孩子。且很多意外起因都是不謹慎,且並非道歉就沒事了。」

李鈺琦在粉專「Dj琦琦-醫師娘陪你當媽媽」表示,孩子成長過程中,常因為「好玩、衝動、沒有預見危險」發生意外。我們一定要在不同年齡階段,不斷加強「安全意識」和「風險管理」才能避免遺憾發生。

幼兒期(3~6歲)

這時候孩子「模仿多、衝動強、控制力弱」,所以重點是「清楚規範」加上「重複提醒」。

●具體規則,不用抽象詞:不要只說「小心」或「危險」,而是說「剪刀只能在桌子上用,不能拿著走」

●利用場景演練:假裝拿鉛筆跑步,讓孩子看到「會跌倒、戳到人」的示範,效果比講道理強。

●建立安全口訣:簡單押韻,例如「尖尖東西坐著用,不跑不跳不亂動」。

國小階段(7~12歲)

這時候孩子能理解「因果關係」,可以開始談責任與後果。

●新聞案例分享:像前面的羽球拍新聞,可以用「你覺得打石頭會發生什麼事?」引導思考。

●強調「結果不是開玩笑」:讓孩子知道,有時候一個動作可能造成別人受傷、甚至要負法律責任。

●培養「換位思考」:問孩子「如果別人拿石頭亂打,剛好打到你的眼睛,你會怎麼樣?」

青少年階段(12歲以上)

這時候孩子自尊心強,覺得「我不會那麼衰」,要從「責任」與「長遠後果」來切入。

●談法律責任:讓孩子知道「未成年傷人,父母要賠償」,行為不是只有自己承擔。

●連結未來影響:例如「如果同學身體受到嚴重傷害,你可能也會付出極大的代價,影響你未來的升學跟發展。」

●讓孩子參與規則制定:一起制定「運動器材使用規則」,有參與感會更願意遵守。

李鈺琦表示,「安全意識的教導,不應只是老師的責任。是家長從日常生活中就要提醒自己的孩子。」

☆健康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醫藥新聞訊息,請上自由健康網


免費訂閱《自由體育》電子報

熱門賽事、球星動態不漏接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Source link

Related Posts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