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網》憂鬱症不是想太多! 醫揭親友陪伴「4不」守則 – 自由健康網

by 健康編輯
0 comment


醫師提醒,憂鬱症並非不知足,也不是想太多,而是大腦生病了,面對憂鬱症患者,親友應採取4不原則,分別是不鼓勵、不責備、不駁斥和不干涉;圖為情境照,圖中人物與本文無關。(圖擷取自shutterstock)

羅碧/核稿編輯

〔健康頻道/綜合報導〕台灣在2024年有4062人因自殺離世,相當於每天超過11個家庭陷入悲痛。周伯翰身心醫學診所醫師周伯翰指出,其中85%與憂鬱症相關,但憂鬱症的就醫率卻不到3成,許多人因為誤解或污名化,錯失了治療與挽救的機會

周伯翰提醒,憂鬱症不是「不知足」或「想太多」,而是大腦生病了。面對憂鬱症患者,親友的陪伴方式至關重要,多一句責備,可能讓患者更絕望;少一句貼心,或許就能避免憾事,並提供親友應採取4不原則,分別是不鼓勵、不責備、不駁斥和不干涉。

周伯翰指出,9月10日是「世界自殺防治日」。根據衛福部統計,2024年台灣自殺死亡人數達 4062人,較2023年增加 164人,增幅約 4.2%,相隔14年後再度重返國人十大死因榜單。進一步分析發現,25 至 44 歲及 45 至 64 歲青壯年族群自殺率顯著上升,其中45至64歲族群自殺人數占總數3成以上,值得注意。

周伯翰分析,台灣憂鬱症就醫率不到3成,原因很多,可能是不了解憂鬱症而延誤治療,也可能就醫不方便,或是因為精神疾病被污名化而不願意就醫等,提醒憂鬱症患者與親友必須對此病有更多正確認識,才能避免憾事發生。

憂鬱症康復3要件 藥物+心理治療+親友支持

周伯翰提醒患者及親友有6件事需了解,避免因不了解而錯失自救或救時機。

●憂鬱症不是不知足,也不是想太多、抗壓性不好或是太軟弱,有時候是大腦生病了。

●憂鬱症是一個異質性很高的疾病,各種原因都可能導致,包含基因遺傳、人格特質、家庭環境、社會因素甚至內分泌失調,每個憂鬱症患者背後都有不同的故事,個別化治療,很重要。

●憂鬱症不是全部吃藥就會好,用來治療頑固性憂鬱症的rTMS也不是萬靈丹,藥物生理合併心理治療,還有周邊支持性的環境是康復的必須三要素。

●如果憂鬱症治療一段時間仍無起色,需要思考是否治療方向不對,藥物不對,甚至診斷錯誤,如可能是第二型躁鬱症憂鬱期或是複雜性創傷壓力症候群。

●除了規則服藥外,規律的生活作息與均衡的飲食也很重要,避免熬夜、適當有氧運動與維生素D3和EPA攝取很重要。

●抗憂鬱藥物主要是幫助身心維持平衡,產生足夠的抵抗力面對眼前的艱難,並不會上癮。

親友最該堅持的「4不原則」一次看

身邊的支持對憂鬱症患者至關重要,因此親友應謹守「4不原則」。

●不鼓勵:對患者說「要正向思考」常常會讓患者覺得不被了解而心情更糟。

●不責備:不要責備患者為何會有憂鬱心情。

●不駁斥:面對患者悲觀的話,傾聽表達同理即可,不要反駁都是對方「想太多」。

●不干涉:許多患者常因為聽到親友說「吃藥對身體不好」而自行停藥,導致病情復發加劇。

自由電子報關心您︰自殺不能解決問題,勇敢求救並非弱者,社會處處有溫暖,一定能度過難關。

自殺防治諮詢安心專線:1925

生命線協談專線:1995。

張老師專線:1980

☆健康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醫藥新聞訊息,請上自由健康網


免費訂閱《自由體育》電子報

熱門賽事、球星動態不漏接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Source link

Related Posts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