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健康文獻 網路分享


AI 驅動的慢性病預防平台,資安成核心挑戰

數位健康平台 Omada Health 以其以行為科學為基礎的數位療法聞名,致力於預防和管理慢性疾病,如第二型糖尿病、高血壓和心臟病。隨著人工智慧 (AI) 技術的快速發展,Omada 也積極探索 AI 在提升其平台效能方面的潛力,但同時也高度重視 AI 帶來的資安挑戰。如何在保障用戶數據安全和隱私的前提下,有效利用 AI 技術,是 Omada 目前面臨的核心課題。

Omada 的 AI 策略:個人化與效率提升

Omada 將 AI 視為提升平台效率和個人化服務的關鍵工具。透過 AI 演算法,Omada 能夠:

更精準地識別高風險族群:

AI 可以分析大量的健康數據,包括病史、生活習慣、基因資訊等,更準確地預測哪些人更容易患上慢性疾病,從而提前介入,進行預防。

提供更個人化的健康指導:

基於用戶的個別情況,AI 可以制定更具針對性的健康計畫,包括飲食建議、運動方案、壓力管理技巧等,並根據用戶的進展情況進行動態調整。

提升用戶參與度:

AI 可以透過個性化的訊息推送、互動式遊戲等方式,提高用戶的參與度和依從性,使其更積極地參與到自身的健康管理中。

優化平台運營效率:

AI 可以自動化一些繁瑣的任務,例如數據分析、報告生成等,釋放人力資源,讓醫療專業人員更專注於提供高質量的照護服務。

Omada 的資安佈局:多層次防護體系

Omada 深知,處理敏感的健康數據需要最高級別的安全性。因此,他們建立了一個多層次的資安防護體系,涵蓋以下幾個方面:

* 數據加密: 所有用戶數據在傳輸和儲存過程中都會進行加密,防止未經授權的訪問。

訪問控制:

嚴格控制對用戶數據的訪問權限,只有經過授權的醫療專業人員和平台管理員才能訪問相關數據。

安全審計:

定期進行安全審計,以識別和修復潛在的安全漏洞。

員工培訓:

對所有員工進行安全意識培訓,確保他們了解如何保護用戶數據的安全。

合規性:

遵守 HIPAA 等相關法規和標準,確保平台的運營符合最高的數據安全和隱私保護要求。

AI 與資安的平衡:Omada 的持續探索

Omada 認為,AI 與資安並非相互矛盾,而是在不斷發展和演變的動態平衡中。為了在保障用戶數據安全的前提下,充分發揮 AI 的潛力,Omada 正在積極探索以下幾個方向:

聯邦學習 (Federated Learning):

這種技術允許在不共享原始數據的情況下訓練 AI 模型,有效保護用戶隱私。

差分隱私 (Differential Privacy):

透過在數據中添加噪聲,防止個體數據被識別,同時保持數據的整體可用性。

區塊鏈技術:

利用區塊鏈的去中心化和不可篡改特性,提升數據的安全性和透明度。

展望未來:以安全可靠的 AI 驅動數位健康發展

Omada 相信,AI 將在未來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推動數位健康領域的發展。然而,AI 的應用必須建立在安全可靠的基礎之上。Omada 將持續投入資源,加強資安建設,並積極探索新的技術和方法,以確保用戶數據的安全和隱私,最終實現其改善慢性病管理和預防的使命。

我的觀點:

Omada 的做法體現了數位健康領域的一個重要趨勢:

如何在利用 AI 提升服務的同時,有效保障用戶數據安全。Omada 的多層次資安防護體系和對新技術的探索,值得其他數位健康平台借鑑。然而,AI 與資安的平衡是一個持續演進的過程,需要不斷地調整和完善。未來,隨著 AI 技術的發展和數據安全法規的完善,Omada 需要持續關注並適應新的挑戰,才能在競爭激烈的數位健康市場中保持領先地位。 尤其在個人化醫療的趨勢下,如何兼顧數據的可用性與隱私性,將是 Omada 和整個產業需要持續思考的關鍵議題。 期待 Omada 能夠在 AI 和資安領域持續創新,為用戶提供更安全、更有效的數位健康服務,並為整個產業樹立典範。

Newsflash | Powered by GeneOnline AI
原始資料來源: GO-AI-6號機 Date: September 3, 2025





Source link

0 comment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強強聯手,Janus Health 與 Cipher Collective 致力推動AI醫療創新

Janus Health 正式加入 Cipher Collective 的 AI 健康科技夥伴計畫,此舉標誌著雙方將共同致力於推動醫療保健領域的創新。此次合作將結合 Janus Health 在[Janus Health的專長領域,例如:

慢性病管理、遠距醫療、預防醫學等] 的豐富經驗,以及 Cipher Collective 在人工智慧、機器學習和大數據分析方面的先進技術,預期將為醫療產業帶來突破性的發展。

合作願景:打造更智慧、更個人化的醫療保健服務

Janus Health 和 Cipher Collective 的合作旨在開發和部署更智慧、更個人化的醫療保健解決方案。透過整合 Janus Health 的[例如:

患者數據、醫療設備、臨床流程等] 和 Cipher Collective 的 AI 平台,雙方將共同探索如何利用 AI 技術提升醫療效率、改善患者體驗,並降低醫療成本。

具體來說,此次合作將聚焦於以下幾個關鍵領域:

疾病預測和預防:

利用 AI 分析大量的患者數據,識別高風險人群,並提供早期干預和預防措施,以降低疾病發生的可能性。例如,透過分析患者的基因組數據、生活方式和病史等資訊,預測其罹患特定疾病的風險,並提供個人化的健康管理建議。

個人化治療方案:

根據患者的個體差異,制定更精準、更有效的治療方案。例如,利用 AI 分析患者的腫瘤基因組數據,預測其對不同藥物的反應,並選擇最有效的治療方案。

提升醫療效率:

透過 AI 自動化部分醫療流程,例如影像診斷、病歷分析等,減輕醫護人員的工作負擔,並提高醫療效率。例如,利用 AI 輔助醫生判讀醫學影像,提高診斷的準確性和效率。

遠距醫療和健康管理:

利用 AI 技術支持遠距醫療和健康管理平台,為患者提供更便捷、更個性化的醫療服務。例如,透過 AI 驅動的聊天機器人,為患者提供健康諮詢、用藥提醒等服務。

Cipher Collective 夥伴計畫的優勢與 Janus Health 的契機

Cipher Collective 的 AI 健康科技夥伴計畫為參與者提供了一系列的資源和支持,包括:

技術支援:

Cipher Collective 將提供其先進的 AI 平台和技術支援,協助 Janus Health 開發和部署 AI 醫療解決方案。

數據共享:

Cipher Collective 將與 Janus Health 共享其龐大的醫療數據庫,為 AI 模型的訓練和優化提供數據基礎。

市場拓展:

Cipher Collective 將協助 Janus Health 將其 AI 醫療解決方案推向市場,並拓展業務範圍。

加入 Cipher Collective 的夥伴計畫,對於 Janus Health 而言,是一個重要的戰略舉措。這將有助於 Janus Health 加速其在 AI 醫療領域的佈局,並提升其在市場上的競爭力。

潛在挑戰與未來展望

儘管此次合作充滿了機遇,但也存在一些潛在的挑戰,例如:

數據隱私和安全:

在利用 AI 技術處理醫療數據時,必須確保數據的隱私和安全。

監管合規:

AI 醫療解決方案的開發和部署需要符合相關的監管要求。

技術整合:

將 AI 技術整合到現有的醫療系統中可能存在技術上的挑戰。

儘管如此,Janus Health 和 Cipher Collective 對此次合作充滿信心。雙方相信,透過共同努力,可以克服這些挑戰,並實現合作願景,為患者帶來更優質的醫療保健服務。

對醫療產業的影響與意義

Janus Health 與 Cipher Collective 的合作,不僅對雙方而言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也將對整個醫療產業產生深遠的影響。此次合作有望推動 AI 醫療技術的發展和應用,加速醫療保健領域的創新,並最終造福廣大患者。

我們可以預見,未來將會有越來越多的醫療機構和科技公司加入到 AI 醫療的浪潮中,共同探索 AI 技術在醫療保健領域的應用潛力,並為人類健康創造更大的價值。 Janus Health 和 Cipher Collective 的合作,無疑是這波浪潮中的先鋒,他們的探索和實踐,將為其他企業提供 valuable 的經驗和借鑒。

總結與展望

Janus Health 加入 Cipher Collective AI 健康科技夥伴計畫,標誌著雙方將攜手共進,共同推動 AI 醫療的發展。此次合作將結合雙方的優勢,開發和部署更智慧、更個人化的醫療保健解決方案,為患者帶來更優質的醫療服務。雖然面臨一些挑戰,但雙方對合作前景充滿信心,並期待為醫療產業的未來發展做出貢獻。 我們期待看到這次合作的成果,並相信這將是推動 AI 醫療發展的重要一步。

Newsflash | Powered by GeneOnline AI
原始資料來源: GO-AI-6號機 Date: September 3, 2025





Source link

0 comment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歌手趙詠華已走出婚變陰霾,也坦言那段憂鬱症的日子,花了4年才走出來。桃園療養院也提供「心情溫度計」讓民眾了解自己身心狀況。(資料照)

李惠芬/核稿編輯

〔健康頻道/綜合報導〕趙詠華前夫戴更基被爆對女學員言語性騷擾、PUA、容貌羞辱等,趙詠華與他的婚姻又被揭舊疤。趙詠華回憶走出這段婚姻,加上經濟壓力,陷入憂鬱症與恐慌症達4年,曾不斷反問自己:「我活著要幹嘛?」嚴重時一聽到門鈴就發抖,去看身心科才治癒。

趙詠華與戴更基婚姻維持8年時間,戴更藉了趙詠華的知名度,成了電視節目常客,這些年四處演講、開設課程,臉書粉專有24萬追蹤。但戴外遇不斷,終於讓趙詠華難以承受,更在離婚後罹患憂鬱症。趙曾說:「我不敢說我罹患憂鬱症是因為離婚,但我相信它是壓倒最後一根稻草」。

根據桃園療養院衛教資料指出,桃園療養院精神科主治醫師黃韋欽說,憂鬱症與癌症、愛滋病並列為21世紀三大疾病,因為憂鬱症不只造成生活及工作機能的受損,也帶來醫療及經濟的負擔,甚至衍生自殺防治的嚴重社會問題。

黃韋欽表示,醫學研究發現大腦神經傳導介質不平衡、生活中的急慢性壓力、個性或性格、遺傳及先天體質、後天身體疾病、酒精或物質濫用等因素皆可能是致病原因。

但若是親人過世、婚姻變故、失戀分手、工作挫折等問題。黃韋欽說,會引導病患了解其內在性格和處理壓力挫折的行為模式,並配合壓力調適技巧及心理治療以排除累積的不良情緒、走出挫折的陰影,達到平衡自我及恢復自信的治本境界。

一般說來此類病人的不適病症,例如心情低落、焦慮不安、煩躁易怒、失眠、頭痛、無法集中精神等等,大都可透過精神科醫師所開立的藥物,在服用一到二週內便可以明顯改善。特別是目前新一代的抗憂鬱藥物,基本都是療效顯著、安全及無成癮性,並且可同時治療憂鬱症、焦慮症及恐慌症等各種診斷,對於病症的緩解及身心功能恢復都有極大的幫助。

目前衛福部推出「年輕族群心理健康支持方案」,該方案已服務超過3萬人,其中超過1萬人經評估達到轉介風險,顯示對風險個案達到及早介入的目的,且服務滿意度高達96%,獲得高度肯定。為因應青壯世代精神醫療需求的增加,自2024年8月1日起推動「15-45歲青壯世代心理健康支持方案」,提供每人3次心理諮商費用補助,鼓勵青壯世代勇於求助、提升自我能力,建立正確的就醫觀念。

桃園療養院提供以下3個網站,讓民眾自測量表,了解自己的憂鬱指數,若指數不理想,最好尋求專科醫師協助。

1.臺灣憂鬱症防治協會─心情溫度計
2.桃園市政府衛生局社區心理衛生中心─心情溫度計
3.大白先生線上篩檢─PHQ-9身心健康篩檢

☆健康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醫藥新聞訊息,請上自由健康網


免費訂閱《自由體育》電子報

熱門賽事、球星動態不漏接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Source link

0 comment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黃昏市場發生逛市場婦女疑遭老鼠咬傷腳趾頭的事件。衛生單位表示,最怕老鼠身上有漢他病毒。(民眾提供)

李惠芬/核稿編輯

〔健康頻道/綜合報導〕台南1名女子8月底到歸仁黃昏市場買菜時,突然右腳拇指一陣刺痛,疑似遭老鼠所咬;今(2025)年4月最驚悚的新聞是好萊塢老牌影帝金哈克曼與妻子因老宅鼠患嚴重,死於「漢他病毒肺症候群」。疾管署表示,治療漢他病毒感染,基本上施以支持療法。

歸仁黃昏市場胡姓管理員指出,這是他在此工作逾20年來首次聽聞老鼠咬傷人的事件。不過,今年1月北市也傳出,市場工作人員出現發燒、乾咳、頭暈等不適症狀,經住院採檢驗後於20日研判確診漢他病毒。

女子穿著夾腳拖,指自己在逛市場時突然腳趾刺痛,低頭一看,見老鼠從旁竄過,已急忙就醫。(取自歸仁大小事臉書)

漢他病毒症候群屬於人畜共通傳染病,傳染途徑是經由吸入鼠類分泌物或排泄物、接觸遭病毒污染的空氣或物體、被帶病毒的齧齒類動物咬傷等方式感染。

北市衛生局表示,預防方法主要是防鼠,並避免接觸到鼠類及其排泄物與分泌物,包括住宅、餐廳、飯店、小吃攤、市場或食品工廠均應加強環境清潔,適時驅鼠、採取防鼠措施及發現時立即滅鼠。

根據疾管署衛教資料表示,漢他病毒症候群為人畜共通傳染病,人類吸入或接觸遭鼠糞尿污染帶有漢他病毒飛揚的塵土、物體,或被帶病毒的嚙齒類動物咬傷,就有感染風險。

漢他病毒出血熱感染後潛伏期為數天至兩個月,主要症狀為突然且持續性發燒、結膜充血、虛弱、背痛、頭痛、腹痛、厭食、嘔吐等,約第3至6天出現出血症狀,隨後出現蛋白尿、低血壓或少尿,部分患者會出現休克或輕微腎病變,並可能進展成急性腎衰竭,經治療後病況可改善。

目前對於漢他病毒的感染並無特殊治療方法,基本上施以支持療法,在確診為漢他病毒肺症候群前視情況給予必要之抗生素治療。及早給予特別照護以迅速矯正肺和血液電解質之平衡對病人的預後相當重要,由經驗顯示如果能早期診斷,儘快將病人送到加護病房給予氣管插管提供氧氣治療,病人情況可能獲得改善,渡過呼吸窘迫症候期。

因此,醫療照護者在處理漢他肺症候群病例時,應儘快將患者移至加護病房,並隨時注意監測其體液平衡、電解質平衡、以及血壓。

☆健康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醫藥新聞訊息,請上自由健康網


免費訂閱《自由體育》電子報

熱門賽事、球星動態不漏接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Source link

0 comment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連續血糖儀監測的數值,可讓醫病雙方更有效因應血糖值的變化。(照片提供/余宜叡)

文/余宜叡

60多歲的王先生是長期血糖控制不佳的糖尿病患者,他對飲食相當隨性,想吃什麼就吃什麼,也不習慣監測血糖,這次在兒子的推薦下,前來門診諮詢糖尿病治療。他表示,每次扎手指頭測血糖都覺得很痛,讓他對測量產生抗拒。因此介紹他自費使用連續血糖儀(CGM),可以不用頻繁扎針測血糖。

在安裝連續血糖儀的期間,王先生發現原本以為健康的五穀粉,竟然會讓血糖大幅上升;餐後運動10分鐘,真的有助於降低血糖;只要控制好水果的攝取量,餐後血糖也不會飆高。有了實際的血糖數據,王先生的兒子也不再責備他亂吃,因為數據顯示,即使他吃了一點水果,只要加上短時間內運動,餐後血糖仍能維持在正常範圍內。

另1位70多歲的曾女士,罹患糖尿病已超過20年,近來糖化血色素值維持在8%至8.9%之間。目前已服用5種口服降血糖藥物,但家中自行監測的血糖值常在180-400mg/dl之間。醫師建議她加用胰島素來協助穩定血糖。經了解後,醫療團隊發現平時由女兒協助她監測血糖,但每週最多只能協助4次,因此建議她安裝連續血糖儀。

裝上連續血糖儀,並開始施打胰島素後,曾女士和女兒發現血糖值穩定許多,大多介於110至190mg/dl之間,且期間未曾出現低血糖的警報。這段經驗讓她們對胰島素的負面印象大為改觀,也提升了治療的信心。

已有研究證實,自我血糖監測或使用連續血糖儀能促進血糖的穩定。除了可提供更多完整的血糖數據,包含睡眠期間的變化,也有助於患者更快學習與調整生活習慣,掌握降血糖藥的療效,也不必等到3個月1次的糖化血色素才能評估治療成效。對醫療團隊而言,連續數據可揭露潛藏的血糖波動問題,並做出更有效的應對策略。

搭配飲食運動與藥物 提升管理成效

因此,對於血糖控制未達標(如糖化血色素高於7%)、糖尿病嚴重影響日常生活、無法經常量測血糖,或希望釐清高低血糖真正原因的患者,可考慮使用連續血糖儀。若能搭配飲食、運動與藥物的記錄,將能更有效學習穩定血糖的訣竅,提升整體血糖管理成效。

(作者為員榮醫院家醫科主任暨穩糖減重門診醫師)

☆健康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醫藥新聞訊息,請上自由健康網


免費訂閱《自由體育》電子報

熱門賽事、球星動態不漏接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Source link

0 comment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一名女子在IG限時動態,竟分享自己將活生生的10隻小倉鼠,丟進馬桶沖掉的殘忍影片,引發眾怒!(圖翻攝自Threads)

紀麗君/核稿編輯

〔健康頻道/綜合報導〕一名女子近日在Instagram限時動態,竟分享自己將活生生的10隻小倉鼠丟進馬桶沖掉的殘忍影片,行為令人法指,她的行徑被轉發到Threads上後引眾怒!專家指出,虐待動物是「反社會人格」可能出現的特質。

網友在Threads分享一段女子IG限動的螢幕錄影畫面,可以看到該名女子將10隻活蹦亂跳的小倉鼠,分批次丟馬桶沖掉,可以看到可憐的倉鼠掉到水中時痛苦掙扎,最終抵不住強力水流,直接被沖走。

轉貼限動的網友氣憤說,她是愛鼠人士,看到這些限動畫面非常心痛,已經通報動保協會處理,目前已知沖走小倉鼠的女子是泰國人,在台中工作。

台北大心診所精神科主治醫師林繼宇指出,虐待動物是「反社會人格」可能出現的特質,容易表現出持續性的不在意社會規則,以及他人權益的行為,不只會表現冷酷、憤世嫉俗、輕蔑,甚至會自以為是來產生表淺但強大的吸引力。

林繼宇表示,反社會人格疾患(Antisocial Personality Disorder) ,根據DSM-5(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第5版),屬於B群人格疾患(Cluster B Personality Disorders),必須開始於成年期早期,並持續至今,表現常有以下特點,並且要符合其中3項或以上:

1.無法遵守社會規範或法律

2.為個人私利或樂趣而詐欺,經常說謊、哄騙他人

3.衝動、無法作長遠打算

4.容易發脾氣、且具攻擊性。易與他人產生肢體衝突

5.魯莽,不在意自己或他人的安危

6.經常不負責任,經常無法維持工作或是亂開支票

7.缺乏同理心,不願意傾聽和感受他人的情感需求;

林繼宇解釋,反社會人格的核心特質,是一種持續性的不在意社會規則,以及他人權益的行為,個案會表現冷酷、憤世嫉俗、輕蔑、自以為是、自負自大、自我讚美、油嘴滑舌,在他人面前用他人不熟悉的名詞,膨脹自己,來產生表淺但強大的吸引力。

他說,個案必須大於18歲,並且在15歲之前有行為障礙(Conduct disorder)的表現。每100人中約有1到4人有反社會型人格障礙症。成因複雜,少有人直接願意尋求醫療協助。

林繼宇還說,行為規範障礙症患者有可能攻擊人及動物,經常霸凌、威脅或恐嚇他人;曾使用可嚴重傷人的武器,例如:棍子、磚塊;曾對他人施加冷酷的身體凌虐等情況。有這樣的行為困擾,會引起臨床上顯著社交、學業或職業功能減損。

林繼宇認為,有些人會希望有愛和關心,但成長的環境不知道如何得到,也不知道那是什麼樣的感受,才可能使用極端的方法表現。如果同時有憂鬱症或焦慮症,也可能更容易衝動、控制不佳。這樣的行為也有可能是想要得到愛與關懷,不知道應該如何用正確的方式與人聯結,才使用這種行為表現。

林繼宇補充,一般民眾如果感覺自己的情緒有異,和平常自己的表現有些不同,例如,睡不好,造成生活困擾,但是如果這樣的狀況已影響生活,讓自己無法上班、上課,建議要求助專業的心理師或醫師進一步了解。

☆健康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醫藥新聞訊息,請上自由健康網


免費訂閱《自由體育》電子報

熱門賽事、球星動態不漏接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Source link

0 comment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林書豪今(31)日宣布退休。聯新國際醫院運動醫學科醫師程皓指出,8年前髕骨肌腱斷裂,造成他在傷後難以恢復到受傷前的狀態。(資料照)

李惠芬/核稿編輯

〔健康頻道/綜合報導〕37歲林書豪今(31)日宣布退休,「Linsanity」要結束長達15年職業籃球生涯,而他在球場拚戰十足也傷痕累累,最嚴重的是在NBA布魯克林籃網隊2017年傷到右膝的髕骨肌腱斷裂。聯新國際醫院運動醫學科醫師程皓指出,這一傷不僅影響了他的運動能力,也對他的職業生涯造成了深遠的影響。

最令人難忘是「林來瘋」旋風,自2010年與家鄉球隊─NBA金州勇士簽約後,在球壇發光發熱,至2012年他帶領紐約尼克隊創下7連勝,但也在拚戰中半月板撕裂,接受關節鏡手術,賽季報銷。

只要林書豪上場,對手絕對盯死他,也造成他老是掛傷號,胸部嚴重挫傷、膝部扭傷、背部痙攣、左膝疼痛、腳踝傷、大腿後肌拉傷、肱二頭肌挫傷,新舊傷痕交錯。最嚴重的是髕骨肌腱斷裂,在籃網隊整季報銷。

2024年新北國王對領航猿,林書豪受傷(左)退場休息。(資料照)

程皓指出,髕骨韌帶(Patellar tendon)是連接髕骨和脛骨的重要結構,主要功能是協助膝蓋的伸展和彎曲。這種傷勢對於籃球運動員來說是致命的,因為它直接影響到運動員的爆發力和跳躍能力。據研究,髕骨韌帶的損傷恢復期通常需要6到12個月,且許多運動員在傷後難以恢復到受傷前的狀態。

不過現在撇開保守治療,根據聯新國際醫院衛教資料指出,可以考慮積極的新療法。

●增生注射治療
以分批注射高濃度葡萄糖增生劑的方式,引起髕骨肌腱的輕微發炎,刺激身體啟動原有的修補反應,產生新的膠原蛋白,增加肌腱及韌帶的強度,達到修補作用,啟動身體「自癒能力」,回歸身體自然運作的增強療法。

●PRP自體濃縮血小板治療
PRP注射治療是抽取自身的血液,經離心純化出高濃度血小板,注射在髕骨肌腱及肌肉部位,血小板會釋放大量生長因子,修復受傷組織、促進膠原增生;強化膝蓋周邊軟組織微血管增生與軟骨組織的再生。不需要手術,沒有傷口,恢復快速不需要長期休養。

●震波治療
體外震波是一種非侵入性、不麻醉、不開刀的療法,可以促進髕骨微血管新生,幫助組織再生修復,臨床研究治療效果良好,對長年忍受運動傷害,以及慢性運動傷害是很好的治療方式。

●整合性中醫治療
整合針灸、理筋、正骨、手法,由國家隊隊醫級的中醫師親自治療,並搭配獨家配置之外用膏藥:黑玉斷續膏、關節炎貼、骨刺貼,內外合擊、中西併治,達到治癒的效果。

程皓說,運動員的職業生涯充滿了不確定性和挑戰,但林書豪所展現出的堅持與勇氣,將永遠激勵著未來的運動員。

☆健康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醫藥新聞訊息,請上自由健康網


免費訂閱《自由體育》電子報

熱門賽事、球星動態不漏接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Source link

0 comment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文 / Mary West 編譯 / 張玉

【大紀元2025年08月28日訊】專家警告,體內鐵質一旦累積就很難清除。鐵質與其它必需礦物質一樣,只有在適當範圍內才有益健康——過低導致缺鐵性貧血,過高則會危害心臟、肝臟與關節等器官。

案例分享:捐血幫助控制鐵質超載

我的朋友瑪莎(Martha)患有鐵超載症(血色素沉著症),需要定期捐血治療。她說:「越接近捐血時間,疲倦和關節疼痛就越明顯。」這源於鐵質在器官中的沉積。同時她還出現一些認知困難和情緒相關的症狀,如急躁易怒、容易哭泣等,這是鐵質在大腦累積造成的。

每次捐血後,鐵質水平下降,她的症狀便立即得到緩解。醫生建議她每月捐血,因此她不斷經歷著症狀惡化與改善的循環。

美國約有1,600萬人患有不同程度的鐵超載症。最常見原因是遺傳性血色病,導致人體吸收過多鐵質並在器官中沉積。若不及時治療,會損害器官功能。

警訊症狀 40歲後需特別留意

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指出,鐵超載症狀可能潛伏多年,通常40歲後開始顯現,包括:
.疲勞或虛弱
.性慾減退或勃起功能障礙
.關節疼痛,尤其是手部和膝蓋
.肝附近的腹部痛
.皮膚變色,呈現古銅色、灰色或金屬色

這些症狀若被忽視,可能進一步發展為嚴重併發症。

併發症風險:肝臟、心臟、大腦都可能受損

若不及時治療,過量鐵質會在全身器官累積,造成以下健康風險:

肝臟:沉積可導致肝硬化、增加肝癌風險,最終可能肝衰竭。

內分泌系統:累積在腺體中,提升糖尿病和甲狀腺功能低下風險。

心臟與血管:鐵質沉積損害心肌,可能導致心臟衰竭;過量鐵質引發氧化反應,使男性心臟病發作風險約為一般人的兩倍。

腸胃:高劑量鐵補充劑易引起噁心、嘔吐、腹瀉和腹痛。

大腦:鐵質可穿越血腦屏障,產生自由基,導致腦部組織受損。研究顯示,鐵質累積者記憶力衰退更快,還會加速阿茲海默症相關病變。

治療與管理:放血療法最常見

早期治療預後良好,但治療不足或延誤會降低存活率。

靜脈放血術是主要治療方法,通常透過定期捐血實現。初診時醫生可能要求每週1至2次,持續數月,然後減少至每1至3個月一次,最終每年1至2次。放血治療能預防併發症,但對已出現的肝硬化或糖尿病等損害,則無法逆轉。

瑪莎確診前就有定期捐血的習慣,每次捐血後都感覺身體好轉。她的這個善舉,在病情嚴重到需要就醫之前,已經幫助她控制多年。

對於無法接受放血治療的患者,可使用螯合劑——一種能與鐵質結合並透過尿液排出的藥物,但效果不如放血治療。

飲食調整:避免過量鐵質與高風險食物

官方建議: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表示,患者應保持健康均衡飲食,無需特別限制鐵質攝取,因為飲食調整的效果遠不及放血治療。

血液學家丹尼爾·蘭道(Daniel Landau)醫師同意這個觀點,認為大多數血色病患者無需完全避免含鐵食物,適量食用牛排和綠葉蔬菜是可以的。

但他提醒患者應避免食用生的或未充分煮熟的貝類(可能引起嚴重感染)、含鐵和維生素C的補充劑(維生素C會增加鐵質吸收),以及飲酒(安全飲酒量未知,建議完全避免)。

專精於血色病的自然療法醫師埃里克·劉易斯(Eric Lewis)告訴《大紀元時報》,「在保持均衡飲食的基礎上,適度減少高鐵食物是合理的。」他指出,動物性食物中的血紅素鐵更容易被吸收,因此可考慮適量減少。但他強調平衡很重要,極端避免某種食物可能導致其他營養缺乏。

天然輔助:薑黃、奶薊草與茶類

劉易斯醫師推薦三種可能有助排鐵的天然補充品:

.薑黃:含薑黃素,小白鼠實驗顯示能減少細胞鐵質並緩解發炎。
.奶薊草(Milk thistle):具保肝抗炎作用,臨床試驗顯示能減少鐵質吸收。
.茶類:綠茶及紅茶的多酚能結合鐵質,抑制吸收並減少放血需求。

鐵中毒原因:遺傳、補充劑與生活習慣

鐵超載不僅限於血色病患者。兒童誤食成人維他命可能導致鐵中毒,因此成人補充劑應放在兒童接觸不到的地方。

成人鐵超載的其它原因包括頻繁輸血、過量飲酒和某些肝病。由於許多非處方維他命都含鐵,服用多種膳食補充劑的人可能攝取過量鐵質。

Pure IV Utah創始人約瑟夫·洛佩茲(Joseph Lopez)告訴《大紀元時報》,「鐵中毒其實比想像中更容易發生。」他回憶到他的一位客戶同時服用綜合型維他命、補鐵藥片和強化蛋白粉,每日攝取近100毫克鐵質,這一含量遠超一般人所需的8-18毫克。

健康提醒:維持鐵質平衡才是關鍵

自然療法醫師蕾妮·楊(Renee Young)強調,目標是平衡而非完全消除鐵質。鐵質過少會影響氧氣輸送和神經傳導物質合成,過多則會引發氧化壓力,加速認知衰退。

她告訴《大紀元時報》「將血清中的鐵含量維持在參考範圍的中點,攝入營養品前檢測鐵含量,每3至6個月重新檢測,有助維持神經學上的安全範圍,一旦過量鐵質沉積在神經組織中,將更難清除。」

作者介紹:Mary West 是自由撰稿人,其作品曾刊登於《今日醫學新聞》、《今日小型企業》雜誌與其他出版物。她擁有兩個來自路易斯安那大學門羅分校的理學學士學位。

原文 When Iron Becomes Too Much of a Good Thing 刊於《英文大紀元時報》

責任編輯:郭北川#

 



Source link

0 comment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功夫皇帝李連杰日前公布自己的頸部腫瘤是良性。澄清醫院中港分院耳鼻喉科主治醫師林奐宇也發現,病人自摸頸部出現硬塊,有日漸增加趨勢。(取自李連杰微博)

李惠芬/核稿編輯

〔健康頻道/綜合報導〕功夫皇帝李連杰日前終於公布自己的病況─頸部腫瘤,所幸經醫師切片結果為良性,也讓飽受甲亢之苦的李連杰,歷經一場無常的試煉。而這回,他還是說:「假如不是良性的,那就面對,甚至萬分之一、十萬分之一,意外在手術台上走了,也有可能,什麼都要去面對。」

根據澄清醫院中港分院衛教資料指出,台灣每十位新癌症病患中,就有一位屬於頭頸癌患者,每年約新增八千名病患,頭頸癌最常見的症狀是發現頸部腫塊。而這次李連杰是在生日時「自摸」發現頸部有硬塊,因他是甲狀腺亢進患者,自然警覺儘快就醫。在醫生建議下,他先後做了超音波、電腦斷層及細針穿刺活檢,報告顯示是良性,但部分部位看不清楚,為了保險起見,他在8月決定動手術,經切片化驗後再次確定百分之百是良性。

澄清醫院中港分院耳鼻喉科主治醫師林奐宇表示,在臨床上確實常有病患問:「醫師,我脖子有一顆圓圓不會痛的腫塊,但已經長出一段時間了,這是什麼?」、「醫師,我脖子有一顆圓圓不會痛的腫塊,但已經長出一段時間了,這是什麼?」、「醫師,我脖子有一顆軟軟的會痛,你幫我看一下。」、「醫師阿,我頸部這腫腫的,是不是頸部腫塊?是腫瘤嗎?」

林奐宇建議若發現脖子出現腫塊,應儘快尋求耳鼻喉科醫師,進行專業檢查,才能精確判讀其腫塊是否為癌症,且若有上述提及的合併症狀,很可能就是癌症高風險者。以下自我判斷的4種症狀,同樣為初步自我檢查的方法:

●脖子腫塊較硬,且不能位移。

●脖子腫塊長度超過2公分。

●皮膚表面出現破皮或潰瘍等異常狀況。

●脖子腫塊同側的耳朵,感到疼痛、耳鳴、聽力減弱。

李連杰自曝在生日時已自摸到硬塊,所幸經切片證實為良性,他還是決定8月進行切除手術。(取自李連杰微博)

林奐宇確實看到這樣病例有日漸增加趨勢,他說,造成頸部腫塊的成因多元,主要可分為三大類:發炎性、先天發育不良性、腫瘤性:

發炎性
發炎性的頸部脖子腫塊是因為淋巴腺因病毒、黴菌或細菌的感染,讓頸部出現發炎性的腫塊,通常會有身體發熱、發燒、腫痛感,常見的成因多為中耳炎、鼻竇炎,或是感冒引起。

先天發育不良性
先天發育不良性類的腫塊是從胚胎發育時,因頸部淋巴結液體沈積或未消失的狀況下所導致,其腫塊較具彈性、無痛,多呈圓形狀,且摸起來較軟,經醫師評估後,可透過手術切除方式得到根治。因先天發育不良性的頸部腫瘤,其成因包括:真皮囊腫、脂肪瘤、淋巴管瘤、鰓裂囊腫、甲狀舌骨囊腫等引起。

腫瘤性
頸部腫瘤性腫塊,其腫瘤可分為「良性」與「惡性」兩種類。良性頸部腫瘤性腫塊,多為頸部出現良性組織的增生,常見比如:脂肪瘤、血管性或神經性的良性腫瘤、甲狀腺良性結節、頷下腺良性腫瘤,或是纖維瘤等。而惡性頸部腫瘤,亦可細分為「原發性」及「轉移性」兩類,轉移性是指由淋巴或血管轉移至頭頸部癌症,如:喉癌、口腔癌等。頸部原發性惡性腫瘤,於臨床統計包括,淋巴腺腫瘤(淋巴癌)、甲狀腺惡性腫瘤,以及頷下腺惡性腫瘤等。

腫瘤性其中又以「淋巴腺腫」、「甲狀腺腫」與「唾液腺腫大」為特別需要留心的,而因甲狀腺問題引發的頸部腫塊,則是最常發生,但也是預後較佳的;甲狀腺腫大可概分為「功能性異常」與「結節」二類成因,甲狀腺功能性異常,指的是甲狀腺機能亢進或低下;甲狀腺結節的部分,也就是腫瘤生成的可能性,從而以頸部腫塊的症狀顯現。

以年齡層來做初步的區分與鑑別診斷:
1.年紀15歲以下的兒童、青少年,多半是導因於病毒或細菌感染的淋巴腺炎,其次是先天性的病症(如甲狀舌骨囊腫),最後才是腫瘤(如甲狀腺瘤、淋巴瘤)。
2.年紀16-40歲的青年、成人,先天發育所致的囊腫(鰓裂囊腫)與唾液腺疾患(唾液腺炎、唾液腺結石)遠較發炎性與腫瘤性的腫塊多見。

☆健康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醫藥新聞訊息,請上自由健康網


免費訂閱《自由體育》電子報

熱門賽事、球星動態不漏接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Source link

0 comment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不少人疑惑「玉米是蔬菜」嗎?鄰好西醫診所醫師李思賢解析:玉米是澱粉,有糖友一天吃4根,導致血糖降不下來。(圖取自freepik)

葉立斌/核稿編輯

〔健康頻道/綜合報導〕對於有糖尿病的糖友們,謹慎飲食,避免血糖波動劇烈,是相當困難的。而不少人經常以為「玉米是蔬菜」,答案並非如此。鄰好西醫診所醫師李思賢引用一項案例解說,他遇過一名病患積極減少澱粉攝取並且服用藥物,血糖仍相當高。細問才發現是因為他認為玉米是蔬菜,一天吃4根玉米!

李思賢於臉書專頁「思思醫師,陪你健康的好朋友」說明,有位個案體重一直維持在120公斤,糖化血色素高達10.8%,但是他非常配合我說的,除了減少澱粉的攝取之外,也把牛奶戒了,這對於非常愛喝拿鐵的他來說是非常不容易的。我已經把我手上能開立最好的藥物都給他了,但是血糖還是維持不動。

李思賢表示,直到最近回診,他才發現,原來個案一直都把玉米當作是「蔬菜」,一天會吃到4根玉米。自從發現這個問題,停掉玉米之後,這次的抽血的糖化血色素已經順利的降到了8.6%,三酸甘油脂也從170降低到了108。雖然血糖還是不低,但是我相信再三個月之後一定會有非常驚人的成績單。

李思賢說明,不只是「加工食品」對我們的健康有危害,很多傳統認知健康的原型食物,吃多了也是會讓你的健檢報告出現紅字的,常見的高碳水食物包括飯、地瓜、芋頭、馬鈴薯、玉米等等,這些都是健康但是必須適量攝取的食物。

☆健康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醫藥新聞訊息,請上自由健康網


免費訂閱《自由體育》電子報

熱門賽事、球星動態不漏接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Source link

0 comment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