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健康文獻 網路分享


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副院長巫康熙表示,如嚴重貧血到蒼白、走路會喘;出現不明原因的瘀青;白血球異常會引起發燒,有以上一個症狀就要懷疑有血癌,建議要抽血進一步的檢查;情境照。(圖取自freepik)

羅碧/核稿編輯

〔健康頻道/綜合報導〕近日資深藝人「荒謬大師」沈玉琳住院引起各界關注,昨(6日)在官方粉專證實罹患血癌。對此,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副院長巫康熙表示,他看了血癌20多年,認為血癌是很難了解的一個疾病,如果「嚴重貧血到蒼白、走路會喘」、「出現不明原因的瘀青」、「白血球異常會引起發燒」,3症狀中,出現其中1個症狀就要懷疑有血癌,建議要抽血進一步的檢查。

巫康熙在臉書專頁「巫康熙醫師」發文說明,血癌是由「骨髓」長出來的癌症,骨髓製造各種血球,當癌細胞佔據了骨髓就會影響血球的製造,如紅血球低下造成貧血,早期貧血沒有症狀,但嚴重貧血會蒼白,走路會喘;血小板低下不明原因的瘀青;白血球異常會引起發燒。雖然不是所有的癌症抽血就能檢查出來,但血癌通常抽血會有異常。

巫康熙指出,血癌通常分很多種,每一種的治療方式都不同,現在是基因的年代,因此血癌的基因檢查非常重要,有些血癌有標靶藥,有些一定要骨髓移植,才有比較高的治癒率。大人的血癌和兒童的血癌,雖然分類差不多,治癒率差很多,兒童血癌的治癒率比成人好。

巫康熙提到,即使不是每種血癌都要接受骨髓移植,但一定要把骨髓移植當作治療血癌的重要治療,當有不好治療的基因,治療反應不佳的時候,就要考慮做骨髓移植。

巫康熙說,骨髓移植又稱造血幹細胞移植,目前大多用周邊造血幹細胞,造血幹細胞的取得如捐血一般,通常只有打針造成疼痛,不會有長期的副作用。骨髓移植需要配對,但近年來半吻合移植技術的進步,大大的克服配對問題。

☆健康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醫藥新聞訊息,請上自由健康網


免費訂閱《自由體育》電子報

熱門賽事、球星動態不漏接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Source link

0 comment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不少人喜歡吃煎得酥脆的蘿蔔糕當早餐;然醫師提醒若吃太多加工蘿蔔糕,恐影響健康。示意圖。(資料照,記者彭健禮攝)

葉立斌/核稿編輯

〔健康頻道/綜合報導〕不少人喜歡在早餐到台式早餐店購買蘿蔔糕果腹,因為澱粉含量高,只要一份就能飽到中午。然不少人憂心蘿蔔糕含有麩質,若對麩質過敏恐影響健康。科博特診所院長劉博仁說明,傳統的蘿蔔糕其實不含麩質,多是用白蘿蔔絲製作;然近年來加工蘿蔔糕會加入修飾澱粉等添加物,口感不一樣,且長期食用恐影響代謝健康。

劉博仁在粉專「劉博仁營養功能醫學專家」說明,最近一位麩質過敏的患者問我:「醫師,早餐能不能吃蘿蔔糕?」劉博仁說,如果是真正的傳統蘿蔔糕,其實是「不含麩質」的!

劉博仁補充,傳統蘿蔔糕是用白蘿蔔絲、在來米粉(糯米或長米磨粉,無麩質)以及少許蝦米、香菇、臘肉調味。在來米粉是米製品,與小麥無關,麩質過敏的朋友只要選對,就可以安心享用。

但市面上很多「蘿蔔糕」其實是「澱粉糕」!為了讓口感Q彈、延長保存,許多加工蘿蔔糕會加入修飾澱粉(如乙醯化澱粉、磷酸二澱粉),以及人工香料、色素。這類蘿蔔糕,白蘿蔔比例極低,甚至幾乎沒有蘿蔔。這種蘿蔔糕吃起來雖然滑順Q彈,但卻少了蘿蔔的纖維感與自然香氣。

劉博仁表示,修飾澱粉是將天然澱粉(如玉米澱粉、馬鈴薯澱粉)經過物理、酵素或化學處理後,讓它變得更「好用」的添加物。用途包括:

●增加黏稠度、彈性(讓蘿蔔糕Q彈不易碎)

●冷凍或反覆加熱也不會出水變形

●改善食品口感與賣相

雖然修飾澱粉被認為是「安全添加物」,但過量攝取仍有以下風險:

1. 沒有營養價值,純粹空熱量

2. 大量攝取會增加腸胃負擔,易脹氣或腹瀉

3. 影響腸道好菌生態,長期過量可能間接影響代謝健康

同時劉博仁補充澱粉蘿蔔糕吃多了的缺點:

●高碳水化合物,熱量易超標

●市售產品鈉含量高,易水腫、血壓負擔

●過多修飾澱粉與添加劑,對腸胃與腸道菌相不利

劉博仁提供判斷「真假蘿蔔糕」的3方法。

1. 成分標示前幾名應有「白蘿蔔」、「在來米粉」。

2. 吃得到蘿蔔絲纖維、自然香氣。

3. 避免選擇成分表一堆「修飾澱粉」、「增稠劑」、「人工香料」的加工品。

劉博仁表示,最安心的方法,當然是自己做蘿蔔糕:用白蘿蔔刨絲、在來米粉與簡單調味,最純粹。另外也可選擇手工製作或傳統市場老店的蘿蔔糕,用料實在,較有保障。蘿蔔糕本身是無麩質的健康食品,但市售加工蘿蔔糕可能添加大量修飾澱粉與人工添加物。「對過敏體質或注重健康的朋友,選擇真材實料的蘿蔔糕才吃得安心。」

☆健康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醫藥新聞訊息,請上自由健康網


免費訂閱《自由體育》電子報

熱門賽事、球星動態不漏接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Source link

0 comment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花蓮慈濟醫院開發智能健康管家APP,能提供個人化預約行事曆,也可建立常用親屬名單,讓一家大小就醫更有效率。(花蓮慈濟醫院提供)

〔記者王錦義/花蓮報導〕花蓮地形狹長,醫療資源多集中在北區市區;住在南區民眾就醫或申請醫療文件常需耗費至少1至2小時車程往返。花蓮慈濟醫院開發「智能健康管家」APP,提供個人化預約行事曆,也可建立常用親屬名單,很多行政文件可以在線上預約申請,讓一家大小就醫更有效率。

花蓮慈濟醫院指出,「智能健康管家」APP除了是全台首家導入實名制驗證的醫療APP,針對初診病人,可預先填寫基本資料與主訴症狀,縮短掛號與問診時間,同時整合電子處方箋等功能。慈濟醫院醫事室醫事服務組組長謝佩玲表示,近年詐騙事件頻傳,APP實名制又整合民眾就醫所需各項功能,降低民眾點選其他網頁被騙的風險。

組長謝佩玲說,近期推出電子處方箋與影像醫學自主排程功能,其中應用電子處方箋可透過手機到藥局領藥,APP內建的「線上病歷與文件申請」功能,不僅可直接於手機完成申請、繳費與取件流程,還能隨身攜帶電子病歷,大幅節省交通與等待時間,讓智慧醫療真正服務偏鄉。

醫事室門診組股長張家琪說,透過APP住院服務功能,病人只需連上院內Wi-Fi,即可在手機上完成預約與報到流程,省去到住院中心等待的時間,直接前往護理站即可,提升就醫效率。

民眾黃先生說,家中三代同住,長輩時常掛號看診,孩子也仍需代為處理醫療事宜,過往要反覆查詢與奔波,而APP整合所有家庭成員資料,合併行事曆提醒看診日期,對於忙碌的家長來說,是非常實用的工具;還可以同步管理家人預約與診療進度,隨時掌握報到與看診時間。

花蓮慈濟醫院開發智能健康管家APP,能提供個人化預約行事曆,也可建立常用親屬名單,讓一家大小就醫更有效率。(花蓮慈濟醫院提供)

☆健康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醫藥新聞訊息,請上自由健康網


免費訂閱《自由體育》電子報

熱門賽事、球星動態不漏接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Source link

0 comment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記者徐庭揚/花蓮報導

花蓮慈濟醫院自主開發的「慈濟智能健康管家APP」於今日正式亮相,並舉辦為期三天的快閃體驗活動。首日即吸引眾多病患、陪病家屬與院內同仁踴躍下載,限量100份健康祝福禮不到半小時即兌換完畢,現場反應熱烈,民眾實際感受APP帶來的便利與創新。

花蓮慈濟醫院推「智能健康管家APP」 結合AI防詐與智慧醫療照護全家健康 – 民生電子報

慈濟智能健康管家APP是全台首家導入實名制驗證的醫療應用程式,整合掛號、預約、電子處方箋、住院報到、病房服務等功能,並可建立家庭成員資料與行事曆提醒,讓一家大小的就醫安排更有效率。針對初診病患,APP也提供預填基本資料與主訴症狀功能,有效縮短現場等候時間。

醫事室醫事服務組組長謝佩玲指出,詐騙事件頻傳,APP整合就醫所需功能,有效降低民眾誤點不明網頁的風險。近期新增的電子處方箋與影像醫學自主排程功能,讓民眾可直接透過手機完成領藥與檢查安排,提升就醫自主性與安全性。

民眾黃先生分享,家中三代同住,長輩與孩子常需就醫,過往需多次查詢與奔波,如今透過APP整合家庭資料與行程提醒,大幅減輕照顧負擔,是忙碌家庭的實用工具。民眾徐先生也表示,透過APP可同步管理家人診療進度與報到時間,並線上申請醫療文件與保險資料,操作簡便、實用性高。

花蓮地形狹長,醫療資源集中於北區市區,偏鄉民眾就醫與申請醫療文件常需長途往返。謝佩玲表示,APP內建「線上病歷與文件申請」功能,讓民眾可直接於手機完成申請、繳費與取件流程,並隨身攜帶電子病歷,有效節省交通與等待時間,落實智慧醫療在地化。

門診組股長張家琪補充,APP住院服務功能讓病人可透過院內Wi-Fi完成預約與報到,免除排隊等候,直接前往護理站報到,提升整體就醫效率。

快閃活動將持續至8月7日,每日上午10點至11點於大愛樓一樓門診大廳舉行,現場設有專人協助下載與註冊,院長室亦加碼提供限量好禮,歡迎民眾踴躍參與,體驗慈濟智能健康管家APP的智慧醫療新服務。

此篇文章最開始出處為: 花蓮慈濟醫院推「智能健康管家APP」 結合AI防詐與智慧醫療照護全家健康



Source link

0 comment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圖/shutterstock達志影像

粒線體疾病是一種源自母系遺傳的罕見病症,可能導致嬰孩猝死、神經退化,至今無法治癒。英國與澳洲的科學家合作,透過「原核移植技術」,將攜帶缺陷粒線體的細胞核移入健康卵子的細胞質中,協助多位高風險母親誕下健康寶寶。此外,一顆冷凍長達31年的胚胎也在近日成功孕育新生兒,展現新型胚胎冷凍技術突破時間限制,與保存生命潛能的能力。

拿起手機,點開照片放大再放大,彷彿這樣,就能將愛女的面容深深烙印在心裡。18年前,剛當上三寶媽的柯蒂斯失去了寶貝女兒莉莉,回想起孩子發病時的情景,柯蒂斯仍感到心痛又自責。

病童母親 柯蒂斯:「莉莉是我的第三個女兒,她早產了五週,身形嬌小,但其他身體指標都顯示很健康。大約七週大的時候,她開始出現失神性癲癇,會停止呼吸,然後一直盯著空中看。」

據醫師診斷,導致莉莉夭亡的主要原因,是因為她患上了一種罕見的粒線體疾病。作為細胞中的小型能量工廠,一旦粒線體的DNA出現缺陷,就可能損害大腦、心臟、肌肉等各種器官,造成患者極大的痛苦且無法治癒,大約每5000個兒童中,會有1人得到這種疾病,而粒線體基因來自於母親的卵子。

紐卡斯爾大學教授 特恩布爾:「粒線體疾病基本上指的就是粒線體停止運作,從而導致細胞能量耗盡。一旦粒線體無法發揮功能,就有可能形成毀滅性的疾病,例如快速心臟衰竭、猝死,與神經退化性疾病等等。」

英國與澳洲的科學家合作,利用一種原核移植技術,將帶有粒線體基因缺陷的受精卵取出,再抽出細胞核,而後放進一個粒線體正常、去掉細胞核的捐贈受精卵裡,重組融合成健康的受精卵,植入到子宮內受孕生產,最後成功協助8名高風險女性誕下健康寶寶。

克里克研究所幹細胞與發育遺傳學專家 洛弗爾巴奇:「科學家們用了一種被稱為原核移植的技術,有效換掉不好的粒線體,用好的粒線體來替代。」

在順利出生的健康寶寶中,最大的孩子已經成長到2歲,其中5個寶寶的粒線體突變低到測不出來,另外3個變異率也很低。但團隊表示會持續追蹤至少5年,以確認孩子們的健康狀況。

紐卡斯爾大學教授 特恩布爾:「寶寶們會經歷不同的發育階段,而他們成長的每個階段都會被記錄下來,現在我們想做的,是將觀察期延長至5年,稍早時候我們已經提交了申請。」

粒線體缺陷造成許多家庭痛苦,無數孩童早夭,原核移植技術為這些心碎父母開了一扇窗。而稍早之前,冷凍胚胎技術也為另一個面臨不孕困境的家庭,帶來跨越時間的希望。

美國俄亥俄州的一對夫婦,透過領養一顆冷凍31年的胚胎,得到了他們期盼已久的第一個孩子。這顆胚胎的親生母親琳達,在1994年進行體外受精時,將培育出來的剩餘三顆胚胎保存於液態氮中,直到三十年後,科學家才將其取出,送往另一個家庭,重新啟動生命旅程。

牛津大學生殖醫學教授 查爾德:「對胚胎來說主要面臨風險的時機,會是在冷凍與解凍的時候,至於胚胎儲存期間,我會將這一過程形容為『長途飛行』。」

專家解釋,胚胎之所以能夠在超過三十年的時間裡保持完整且具有發育能力,關鍵在於極低溫的冷凍保存技術。因為近年發展出的「玻璃化冷凍」技術,能將胚胎迅速降至液態氮的溫度,讓細胞進入無晶體結構的玻璃狀態,幾乎不會產生傷害性的冰晶,大幅提升胚胎解凍後的存活機率。

牛津大學生殖醫學教授 查爾德:「過去冷凍卵子和胚胎時,使用的是『慢速冷凍法』,過程會比較久,現在則是直接將卵子或胚胎,移入液態氮中快速冷凍,讓存活率顯著上升。」

歷經孕期考驗,寶寶終於在今年7月26日平安出生,成為全球已知冷凍時間最長的胚胎所孕育的嬰兒之一。這個生命從1990年代的培育實驗室出發,橫跨三十載,最終在全然不同的時空與家庭中出生, 展現了科技不只能延續生命,更能為無數渴望成為父母的人,點燃一線跨越時空的希望。

立即加入《TVBS娛樂頭條》LINE官方帳號,給你滿出來的八卦和娛樂大小事!

延伸閱讀:

開放代理孕母挽救生育率? 醫認「台灣還沒準備好」:8大問題待解決

大突破!中國「雙爹鼠」生下健康後代 科學家揭同性生子可能性



Source link

0 comment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李遠哲夫人吳錦麗(右)因胰臟癌逝世,醫師陳詩典表示,胰臟癌令人聞之色變,主要有2大原因,包括很難早期發現,以及復發率高。(資料照)

紀麗君/核稿編輯

〔健康頻道/綜合報導〕中研院前院長李遠哲夫人吳錦麗於今年7月12日因胰臟癌逝世,享耆壽90歲,在家人與醫療團隊細心照料下完成人生最後旅程。根據衛福部嘉義醫院肝膽腸胃科醫師陳詩典指出,胰臟癌之所以為令人聞之色變的癌症,主要有2大原因,包括很難早期發現、復發率高。患者即使出現症狀,很容易被誤認為是腸胃道不適而忽略,等到真正有症狀時,大部分已進展到中晚期,癌細胞已侵犯胰臟周遭重要血管,難以開刀處置。

陳詩典表示,胰臟癌臨床上有高達85%病患被確診時,已是晚期無法開刀,即便15%有機會開刀的病患,仍有80%的人術後會復發,整體預後不佳。因此,是否能早期發現成了重要關鍵。

衛生福利部豐原醫院衛教資料提醒,若出現上腹痛、消化不良、持續性腹瀉或大便呈現灰白色、背痛等就要注意是否為胰臟癌警訊;圖為情境照。(圖取自freepik)

胰臟癌症狀如何察覺

胰臟癌症狀如何察覺?從衛生福利部豐原醫院衛教資料也表示,由於位置深藏在胃後面的後腹腔,早期胰臟癌幾乎沒有任何症狀,臨床症狀依腫瘤位置、大小與擴散程度而有變異。一般常見的症狀為:上腹痛、消化不良、持續性腹瀉或大便呈現灰白色、背痛、黃疸、體重下降,都值得注意。

豐原醫院表示,胰臟癌診斷情況如下:

1.血液檢查:有些胰臟癌病人會出現貧血現象,血清澱粉脢和鹼性磷酸酶也會升高。

2.腫瘤標記:可抽血 CEA 及 CA199,但因特異性不高,只做參考用。

3.腹部超音波掃描檢查。

4.電腦斷層掃描檢查:可觀察腫瘤本身、鄰近器官是否受到侵犯或淋巴腺是否有轉移等,但病兆若是太小(<1 公分),且位於胰尾,則不易觀察到。

5.核磁共振膽胰管攝影(MRCP):常用於偵測胰膽管阻塞性病變的檢查。

6.內視鏡逆行性膽胰管攝影(ERCP):這是一種診斷兼治療的檢查,經由造影胰膽管,明白狹窄和阻塞的位置與特徵,更可藉此作切片、細胞 學檢查,甚至置放內、外引流管,以緩解阻塞。

7.經皮穿肝膽道引流術(PTCD):針對擴大性膽管的阻塞性病變,用穿刺 導管針於 X-光透視鏡下完成膽汁引流。血管攝影(angiography)是一種侵犯性檢查,但它可提供詳細的腫瘤血管像、局部血管侵犯與包夾,可藉此降低非必要性剖腹切除手術。

8.許多新的影像學檢查已逐漸開始應用於胰臟癌的早期診斷,其中包括有胰管鏡、胰管內視鏡超音波掃描、螺旋電腦斷層掃描檢查及正子電腦斷層攝影等。

陳詩典提醒,有胰臟癌家族史者、慢性胰臟炎患者、吸菸者、酗酒者、糖尿病患者、肥胖者等高風險族群,可每年進行健康檢查1次。如果已出現症狀,如全身無力、體重減輕、食慾不振、腹痛、黃疸、持續性腹瀉或糞便呈灰白色,務必要即早就醫以提高整體治癒率。他建議民眾平時應維持均衡飲食、正常作息及養成定期做健康檢查的良好習慣以即早預防。

☆飲酒過量 有害健康 禁止酒駕☆

☆自由電子報關心您,吸菸有害健康☆

☆健康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醫藥新聞訊息,請上自由健康網


免費訂閱《自由體育》電子報

熱門賽事、球星動態不漏接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Source link

0 comment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營養師陳珮淳指出,酒精會抑制抗利尿激素,導致頻繁排尿,加速體內電解質如鈉、鉀、鎂等流失;圖為情境照。(圖取自freepik)

李惠芬/核稿編輯

〔健康頻道/綜合報導〕炎炎夏日,許多人習慣以冰啤酒消暑,但營養師陳珮淳於臉書專頁「熊抱營養師|珮淳」提醒,這樣做恐「越喝越渴」,不僅無法真正補水,還會加重身體負擔!因為酒精具有利尿效果,會讓腎臟加速排出體內水分,加上夏季流汗多,容易出現雙倍脫水與電解質流失的情況。她推薦3款補水神飲電解質能量茶、檸檬氣泡水/紅石榴醋飲、冷泡綠茶(無糖)。

啤酒反致疲勞 電解質流失降代謝

陳珮淳指出,酒精會抑制抗利尿激素,導致頻繁排尿,加速體內電解質如鈉、鉀、鎂等流失。這些電解質對維持心跳穩定、水分平衡、神經功能與肌肉運作至關重要。一旦缺乏,不僅補水失效,還可能引發抽筋、疲勞與代謝下降等症狀。

3款補水神飲 替代啤酒更解渴

想在夏天真正補水、降火氣又維持精神,陳珮淳推薦以下3款健康飲品:

1. 電解質能量茶:含鈉、鉀、鎂,有助水分留在體內、防止脫水,適合大量流汗或酷暑時飲用。

2. 檸檬氣泡水/紅石榴醋飲:無糖酸味飲品可刺激味蕾、促進食慾,紅石榴多酚與檸檬維生素C具抗氧化作用。

3. 冷泡綠茶(無糖):富含茶多酚與兒茶素,有助抗氧化、降火、去油膩,適合外食族或久坐辦公族群。

冷泡綠茶(無糖)富含茶多酚與兒茶素,有助抗氧化、降火、去油膩。(圖取自photoAc)

B群+電解質+植化素不可少

除了補水外,夏日飲食也須兼顧營養。陳珮淳提醒,夏季因飲食清淡與出汗多,容易造成以下3種營養素缺乏:

●維生素B群:有助能量代謝與神經穩定,缺乏會導致疲勞與情緒低落;來源可從:全穀類、深綠葉菜、堅果、營養補充品等攝取。

●電解質(鈉、鉀、鎂):維持體內水分平衡,缺乏會導致水分不易吸收、出現抽筋等問題;來源可從:豆腐、地瓜、香蕉、綠葉菜等攝取。

●抗氧化營養素與植化素:對抗高溫與陽光導致的自由基傷害,幫助穩定膚況與循環;來源可從:紅石榴、綠茶、莓果、洋蔥、十字花科蔬菜、雪耳等攝取。

補水3要點 養成不脫水體質

陳珮淳提醒民眾,想在夏天維持活力與健康,不妨記住以下3個補水黃金關鍵:

1. 水要喝對:選擇含電解質飲品,避免單喝白開水導致水分流失。

2. 飲食抗氧化:攝取多色蔬果與茶類,保護細胞不受高溫損傷。

3. 補足B群與礦物質:讓身體「不當機」、精神有電。

喝對飲品、吃對營養,才能讓夏天清爽不脫水,告別疲累、煩躁與啤酒肚,真正享受健康夏日!

☆飲酒過量 有害健康 禁止酒駕☆

☆健康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醫藥新聞訊息,請上自由健康網


免費訂閱《自由體育》電子報

熱門賽事、球星動態不漏接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Source link

0 comment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記者 宋祥霖/高雄 報導】高雄市近日因西南氣流導致山區連續豪大雨不斷,台20線南橫路段多處坍方與便橋封閉,多處山區部落交通受阻,其中桃源區北三里(復興、拉芙蘭及梅山)部落成孤島,在地桃源區衛生所邱孟肇所長心繫部落民眾健康,連日來除先掌握慢性病患用藥、視訊看診,今(2)見雨勢未歇道路仍未搶通,決定背起藥箱親自跋山涉水進駐醫療,原本半小時路程改走山到耗費兩個多小時才抵達,讓等候醫療民眾感動不已。

邱孟肇所長今天是在衛生所及區公所同仁與布農族勇士同行下,背負三大箱藥品,以步行接力方式往北三里前進,由於山區豪大雨不斷,沿途道路坍塌嚴重,歷經濕滑山徑與惡劣地形阻隔,僅能以背負方式通行,途中亦獲公路總局工務段協助,全程以步行接力方式完成任務,同行人員即使雨淋泥濘也持續挺進,一到北三里部落一抵達隨即拿出聽診器,照護部落民眾健康,收到當地民眾歡迎感佩。

衛生局表示,因應豪大雨可能影響,為避免慢性病患中斷服藥,衛生所日前先聯繫在地里長協助廣播,掌握近期需回診領慢性病藥物或不舒服民眾,邱孟肇所長透過視訊看診並掌握民眾原領取慢性處方簽藥物,再由衛生所同仁親自至六龜區健保藥局協助領取藥品帶上山,統計已看診需協助送藥部落民眾有復興里3位、拉芙蘭里5位病患,但因連日雨勢未停歇,道路尚未搶通,所長心繫部落患者,毅然決定背起藥箱,親自進入桃源區北三里部落。

衛生局表示,邱孟肇所長曾獲醫療奉獻獎,在桃源區擔任主任兼醫師已超過20多年,常年駐守高雄市最偏遠的山區,說著布農族語、理解族人生活,用專業與信念陪伴部落度過每一次的風雨,從視訊問診到行動醫療、再到挺進部落駐點服務,多年來以這樣的模式落實偏遠醫療,確保醫療不中斷,即便風雨難測,衛生所醫療團隊以行動守護在地居民健康,展現醫療韌性與在地責任感。(圖:記者宋祥霖翻攝)



Source link

0 comment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營養學者洪泰雄分享,想預防骨質疏鬆,光補鈣效果不彰,還要與維生素D、蛋白質、鎂和維生素K一同補充;圖為情境照。(圖取自freepik)

葉立斌/核稿編輯

〔健康頻道/綜合報導〕如果把人形容成一棟房子,骨頭就好比支撐房子的鋼骨。營養學者洪泰雄於臉書專頁以此為喻,想要身強體壯、預防骨質疏鬆,單靠補鈣,效果不佳,因為鈣就像「材料」,維生素D是「搬運工」,蛋白質是「骨架」,鎂和維生素K是「工程監工」,要打造出堅固的房子,只有4者相互配合,才能真正實現。

預防骨鬆4營養素 缺一不可

●維生素D:幫助腸道吸收鈣,促進骨骼形成。主要來源是日曬、深海魚、蛋黃和香菇。

●蛋白質:骨頭的膠原蛋白骨架需要足夠的蛋白質支持。來自雞蛋、豆類、魚肉、乳製品等。

●鎂:幫助鈣固定在骨頭中,穩定骨質。存在於堅果、全穀、深綠色蔬菜中。

●維生素K2:協助鈣質沉積到骨骼,而非血管,防止血管鈣化。主要來源是納豆、發酵乳製品、深綠色蔬菜。

營養學者洪泰雄表示,深綠色蔬菜含有鎂及維生素K2,有助於健骨;示意圖。(圖取自freepik)

此外,營養師林雨薇也分享,要想打造出好骨質,可以試著培養以下7個好習慣:

●少吃重油、重鹹、加工食品。

●有太陽時,每天曬15分鐘,適時補充維生素D。

●飲食吃足夠的鈣質,多吃中小型的魚類,可以增加造骨細胞的活性。

●少喝汽水、酒、戒菸。

●減重時不要過度節食,必要時可以找專業營養師做諮詢。

●必須使用利尿劑或類固醇治療者,務必遵循醫囑補充維生素D及鈣質。

●每週至少3次「負重運動」,可以強健骨質,刺激肌肉、骨質的神經系痛,維持更好的體力。

☆健康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醫藥新聞訊息,請上自由健康網


免費訂閱《自由體育》電子報

熱門賽事、球星動態不漏接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Source link

0 comment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敏盛綜合醫院微創手術中心執行長陳榮堅提醒,只要出現嘔吐、腹瀉超過兩次,要儘快就醫;情境照。(圖取自freepik)

葉立斌/核稿編輯

〔健康頻道/綜合報導〕如果因為飲食,導致急性腸胃炎或食物中毒,敏盛綜合醫院微創手術中心執行長陳榮堅提醒,只要出現嘔吐、腹瀉超過兩次,要儘快就醫,萬一處在偏遠的地方無法立即就醫,要記得補充電解質,可以用稀釋的運動飲料或水分,千萬不要讓自己脫水。

陳榮堅在臉書專頁「外科陳榮堅醫師——不藏私的漸健美園地」發文分享,天氣悶熱,食物若保存不當,放在室內過久,很容易滋生細菌,他曾碰過一位患者,因為太忙,中午的便當放到下午才吃,結果便當已經受到環境的溫度與濕度影響變質,他吃完後造成急性腸胃炎,最後還得住院治療。

陳榮堅說,檢查時發現他的白血球高達兩萬多,因為是上吐下瀉來就醫,而在上吐下瀉的過程中,身體會流失水分和電解質,進而導致脫水,而脫水會讓體內病菌的濃度越來越高,增加風險。

☆健康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醫藥新聞訊息,請上自由健康網


免費訂閱《自由體育》電子報

熱門賽事、球星動態不漏接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Source link

0 comment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