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健康文獻 網路分享


沈玉琳健康亮紅燈,所代言牛樟芝生技公司強調雙方「僅止於產品代言合作」。(翻攝自臉書)

〔記者馮亦寧/台北報導〕57歲藝人沈玉琳驚傳病倒入院,助理與老婆芽芽證實他身體不適就醫檢查,但病因仍不明。沈玉琳代言牛樟芝產品受到他病倒消息引發討論,今(31)生技公司緊急發聲明,強調雙方「僅止於產品代言合作」。

沈玉琳先前就曾自爆身患宿疾,每天吃5種保健食品養生,如今健康亮紅燈入院,讓人感慨萬千。

沈玉琳實際罹患何病,目前健康狀況仍待確認。(翻攝自臉書)

經常工作滿檔的沈玉琳,長期靠健康食品養生,去年也接下牛樟芝產品代言工作。他曾自嘲自己的生活「一口是毒藥,另外一邊有解藥(健康食品)」。如今沈玉琳病倒,生技公司拿出檢驗報告,強調產品已完成各種試驗,並表示「所有檢驗結果皆符合國內外法規標準,確保產品品質與消費者食用安全無虞」。

沈玉琳目前詳細罹患何病?狀況如何皆有待確認,家人與好友僅表示他無大礙。

點開加入自由電子報LINE官方帳號,新聞脈動隨時掌握!



Source link

0 comment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營養師薛曉晶表示,想要加入綠色地中海飲食行列,不妨先從午餐多1把烤堅果、1杯無糖綠茶開始;示意圖。(圖取自freepik)

葉立斌/核稿編輯

〔健康頻道/綜合報導〕「沒喝酒為何有脂肪肝?」、「減肥就可以擺脫脂肪肝?」這些問題經常是有脂肪肝的人的心聲。營養師薛曉晶表示,脂肪肝並非不可逆,只要透過綠色地中海飲食,增加多酚類食物攝取、選擇適合的進食節奏及控制總熱量、每週規律運動、睡眠充足與情緒穩定、戒菸酒,就能守住肝臟健康。

薛曉晶於臉書專頁「營養師媽媽曉晶的生活筆記」發文指出,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不是胖子的專利,也不是喝酒才會得的病,它與每一口飲食、每天的活動有密切關係。透過以下5種方式,能有效預防、改善甚至逆轉脂肪肝:

綠色地中海飲食 少紅肉與精製糖

俗話說:「番茄紅了,醫生的臉就綠了。」薛曉晶說,地中海飲食就是靠著大量蔬果、橄欖油、堅果與魚類,成為改善脂肪肝的黃金飲食模式。

不過,2021年刊登在《Gut》的研究發現,綠色地中海飲食加入多酚含量高的食材(如綠茶、水蘗植物),經過18個月後,肝臟脂肪平均下降達38.9%,比一般健康飲食的12.2%成效高出數倍。

薛曉晶分享,關鍵不是「少吃」,而是「吃對」。像是減少紅肉與加工食品增加蔬果與植物來源多酚。她建議,可以從午餐便當多加1把烤堅果、1杯無糖綠茶開始。

低醣vs斷食 控制總熱量是關鍵

現在流行的低碳飲食與5:2間歇性斷食,到底哪個更適合脂肪肝?薛曉晶引述2021年刊登於《JHEP Reports》的研究指出,低醣高脂飲食能有效減輕肝臟脂肪(12週內下降7.2%),但也會讓壞膽固醇(LDL)上升。

而2024年刊登於《Frontiers in Nutrition》的研究則指出,5:2間歇性斷食在短期內能有效降低肝臟脂肪含量,且在部分指標上(如中度脂肪肝消退比例與肝臟硬度改善)優於每日等熱量限制組。

不過,2組在總體體重下降與BMI變化上的效果相近,顯示5:2間歇性斷食的潛在優勢可能與「進食節奏」有關,而非單純熱量差異。因此,不管選擇哪一種,「總熱量的控制」才是關鍵。她建議,成人每日攝取能量最好落在男性1500-1800大卡、女性1200-1500大卡,可依個人身高體重調整。

有氧、重訓皆能減脂肪肝

2017年發表於《Journal of Hepatology》的系統性回顧中指出,即使體重沒有太大變化,只要每週3次、每次40分鐘的有氧運動,如快走、騎車、游泳,就能讓肝臟脂肪含量顯著下降。

不喜歡跑步也沒關係,2014年刊登在《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的研究表明,阻力訓練如深蹲、伏地挺身,同樣有效,甚至更適合心肺耐力差的人。薛曉晶強調,只要每週安排2-3次簡單阻力訓練,對肝酵素、體脂肪與胰島素阻抗都有正向影響。

營養師薛曉晶指出,每週安排2-3次阻力訓練,對肝酵素、體脂肪與胰島素阻抗都有正向影響;圖為情境照。(圖取自freepik)

重視睡眠、情緒與壓力

薛曉晶提到,晚上常熬夜、壓力大者,也會影響其肝臟代謝功能。2022年刊登在《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的研究顯示,睡眠時間過短(少於6小時)會加重胰島素阻抗,提升NAFLD風險;若合併睡眠呼吸中止,還可能進一步加劇肝發炎。

她解釋,上述的「發炎」指的是肝臟細胞因壓力與代謝異常而產生的慢性發炎反應。這種狀態可能表現為肝酵素升高(例如ALT、AST),也會使免疫系統釋放更多促發炎物質,讓肝細胞逐步纖維化甚至進展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

所以,當我們熬夜、壓力大、吃得亂、缺乏運動時,這些內外環境都會推波助瀾,讓肝臟無法好好修復,造成「脂肪堆積+發炎加劇」的惡性循環。因此,她建議,每晚要保持7-8小時的優質睡眠、每天留10分鐘做深呼吸或冥想、壓力大時可選擇慢走、音樂、芳療等方法。

戒菸酒 遠離脂肪肝

2017年刊登在《Scandinavian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的研究指出,吸菸會增加「肝臟纖維化」的風險,還會讓肝細胞更容易發炎壞死。至於飲酒,薛曉晶說,即使只是「偶爾喝一點」,也會提高脂肪性肝炎與肝纖維化的風險。目前全球醫學共識表明,非酒精性脂肪肝應完全戒酒,才能維持身體健康。

薛曉晶提醒,脂肪肝是一種與整體代謝、生活型態密切相關的疾病,造成的原因包括飲食失衡、缺乏運動、睡眠不足、慢性壓力,甚至抽菸與飲酒,都可能在不知不覺中加重肝臟負擔,讓脂肪肝從「沒症狀」走向「慢性發炎與纖維化」。但幸好這些風險可以逆轉,她強調,只要願意改變生活習慣,就能真正逆轉疾病進展,慢慢修復肝臟健康。

☆飲酒過量 有害健康 禁止酒駕☆

☆自由電子報關心您,吸菸有害健康☆

☆健康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醫藥新聞訊息,請上自由健康網


免費訂閱《自由體育》電子報

熱門賽事、球星動態不漏接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Source link

0 comment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統計顯示,每10位糖尿病患中,就有4人面臨腎功能惡化。醫師提醒,糖友不只控血糖,還要定期檢查糖化血色素、腎功能及尿蛋白,才能早期發現問題,及早治療;圖為情境照,圖中人物與本文無關。(圖擷取自shutterstock)

羅碧/核稿編輯

〔健康頻道/綜合報導〕不少糖尿病患(簡稱糖友)以為血糖控制好了,就沒事了。不過,根據統計,每10位糖尿病患中,就有4人面臨腎功能惡化,然而大多數人在早期毫無症狀,直到出現下肢水腫、泡泡尿,甚至嚴重疲倦時,才發現已是慢性腎臟病晚期。

中和班廷謝安慈診所院長謝安慈指出,腎病變不是痛出來的,等你感覺不舒服了,可能已經來不及了。即使按時服藥、血糖穩定,但仍然每年至少做一次尿蛋白和腎功能檢查,同時與醫師討論是否使用具腎臟保護作用的藥物,以免錯失治療黃金時間。

破解迷思護腎有方 別讓腎功能拉警報

謝安慈指出,糖友常見的三大錯誤觀念,常常導致患者錯失最佳治療時間:

迷思1:「血糖穩了,腎臟就不會壞」

正解:實際上腎功能惡化與高血壓、蛋白尿、肥胖也密切相關。糖尿病患者必須全面監控「三高」並關注腎臟健康。

迷思2:「小便沒有泡泡,就代表腎臟健康」

正解:腎病變早期以微量白蛋白尿出現,這些微小的蛋白肉眼根本無法察覺。等出現泡泡尿可能已經是晚期!

迷思3:「沒症狀就不需要檢查」

正解:腎病變前期通常不痛、沒感覺,等到水腫、倦怠感等症狀出現時,腎功能通常已經流失大半,為時已晚。

腎臟擁有強大的代償能力,即使功能已流失7成,身體仍然能維持表面上的正常運作。這也讓糖尿病腎病變十分難察覺;示意圖。(圖擷取自shutterstock)

腎臟是沉默器官 7成功能喪失仍能運作

謝安慈表示,腎臟擁有強大的代償能力,即使功能已流失7成,身體仍然能維持表面上的正常運作。這也讓糖尿病腎病變成最難察覺、最常被忽視的慢性病變之一。

臨床上,常用腎絲球過濾率 (eGFR)代表腎臟功能,一般人從40歲開始,每年腎功能 (eGFR) 會自然下降1毫升/分鐘/1.73平方公尺(ml/min/1.73m2) ,但對糖尿病患者而言,若血糖控制不佳,腎功能下降的速度會遠比一般人更快,甚至在短短幾年就進入洗腎階段。

早期腎病變無症狀 尿液及血液檢查不可少

謝安慈指出,糖尿病腎病變早期最大特點就是「沒症狀」,這讓它成為一個隱形的健康殺手。然而,它並非無法被察覺,透過簡單的尿液與血液檢查就能提前發現。

1年1次腎功能檢查 爭取腎臟健康年限

目前透過血液與尿液檢查,就能快速掌握腎臟健康,包含透過eGFR腎絲球過濾率了解腎功能剩下多少,以及透過UACR尿蛋白比值抓出早期腎病變。謝安慈建議所有糖友只要及早發現腎臟病,配合正確用藥,可以為自己多爭取腎臟的健康時間!

6高風險因子 符合1項需檢查

謝安慈提醒,若符合以下任一項高風險因子,務必主動至醫療院所檢查腎功能!

●糖尿病

●高血壓

●肥胖

●65歲以上

●痛風

●有腎臟病家族史

☆健康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醫藥新聞訊息,請上自由健康網


免費訂閱《自由體育》電子報

熱門賽事、球星動態不漏接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Source link

0 comment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記者孟育民/台北報導

主持人沈玉琳近年來事業扶搖直上,手上握有多個主持棒,不料今(29日)驚傳身體亮紅燈,目前已緊急住進三總加護病房,更遭週刊爆料,他上周錄影已消瘦一大圈,面色蠟黃、有氣無力,狀況令人擔憂。對此,記者致電沈玉琳本人、老婆芽芽、好友潘若迪、小鐘,皆未有回應,沈玉琳電話更直接轉語音信箱,似乎不太樂觀。稍早,好友詹惟中也回應了。

▲ 詹惟中擔憂沈玉琳。(圖/翻攝自詹惟中、沈玉琳臉書)

沈玉琳健康亮紅燈,傳出住進三總加護病房,目前身邊相關人等未接電話,僅透過助理回應,「因身體不適就醫檢查,並無住加護病房。」而詹惟中稍早向《ETtoday星光雲》做出回應,「我人在上海,為玉琳哥祈福。」更透露,前幾周才上他節目,當時就覺得他暴瘦氣色不佳,不過沒想太多。在新聞爆出後,詹惟中第一時間也打給芽芽、沈玉琳身邊人,但都沒人接,「希望他早點健康,我也很急,也很擔心他,我目前知道的消息都跟報導一樣。」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根據《Nownews今日新聞》報導,有民眾下午目擊沈玉琳現身在三軍總醫院急診室,人明顯憔悴,好友潘若迪則戴著口罩在診間外等候。從報導中可看見,沈玉琳名字出現在急診候診資訊電視牆上,約莫下午5點,根據急診候診資訊,沈玉琳被歸類在檢傷分級第二級;到了6點半,資料顯示要轉ICU加護病房。



Source link

0 comment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廖女士(右)因腹痛檢查出膽囊結石及「陶瓷膽囊」,經李金德醫師手術順利取出。
(博田醫院提供)

記者許麗娟/高雄報導

▲腹部斷層掃描,發現患者的膽囊壁已鈣化成罕見的「陶瓷膽囊」。(博田醫院提供)

30多歲廖女士上腹部疼痛超過1年,尤其飯後更是加劇,就醫發現膽囊全是結石,膽囊壁甚至已經全部鈣化,呈一圈白環,出現罕見的「陶瓷膽囊」。

膽囊壁鈣化 呈一圈白環

高雄博田國際醫院肝膽胰外科副院長李金德指出,患者因膽囊結石導致膽囊壁鈣化,宛如陶瓷般的硬殼,醫學上稱為「陶瓷膽囊」,據文獻與臨床報告顯示,陶瓷膽囊佔所有膽囊切除檢體不到1%,但合併膽囊癌機率為6%,是膽囊癌的高危險因子。

廖女士經李金德緊急安排單孔腹腔鏡膽囊切除手術,並搭配ICG靛氰綠螢光膽道偵測定位,讓膽管系統在手術過程中清楚可視,精準切除鈣化膽囊,術後至今恢復良好。

李金德說,這是他行醫數十年來首度接觸到陶瓷膽囊病例,形成病因可能是膽囊頸部結石阻塞膽囊管,導致慢性炎症,或是膽囊壁慢性炎症反覆發作、膽囊動脈阻塞造成局部出血、鈣代謝異常或膽囊內出血等因素,多數病例伴隨慢性膽囊炎和膽結石,主要是碳酸鈣沉積在膽囊壁造成鈣化。

陶瓷膽囊在早期文獻被視為膽囊癌的高度危險因素,癌變率約為12.5-62%,完全鈣化因黏膜細胞已被鈣化組織取代,癌變風險較低;不完全鈣化型仍有黏膜細胞,反而癌變風險較高,但目前合併膽囊癌機率已降為6%。

李金德提醒,陶瓷膽囊多見於50至60歲族群,女性患者約為男性的5倍,其中60-90%病例合併膽結石,若民眾有上腹部疼痛、飯後不適等症狀,建議儘速就醫,及早治療。

☆健康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醫藥新聞訊息,請上自由健康網


免費訂閱《自由體育》電子報

熱門賽事、球星動態不漏接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Source link

0 comment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8旬以上長者等免巴氏量表評估就可免醫療機構評估並聘請外籍看護,該措施將於8月1日上路,將新增至少10萬名健康長者搶看護,衝擊重症家庭,台灣社會福利總盟等民團今(28日)聯合要求優先保障重症、應回歸長照評估。(記者方賓照攝)

〔記者楊媛婷/台北報導〕國民黨、民眾黨立委挾立院席次優勢,通過8旬以上長者等免巴氏量表評估就可免醫療機構評估並聘請外籍看護,該措施將於8月1日上路,將新增至少10萬名健康長者搶看護,衝擊重症家庭,台灣社會福利總盟等民團今(28日)聯合要求優先保障重症、應回歸長照評估。

隨「就業服務法」修正通過後,8旬以上長者等可免醫療機構評估就可請外籍看護即將上路,將會衝擊現行目前聘請外籍勞工的21萬重症家庭,社福總盟、家庭照顧者關懷總會(家總)、罕病基金會等聯合召開記者會。

隨10萬名健康長者可能依法聘請外籍看護,市場增加50%競爭者,重症家庭目前已遇到搶不到外籍看護,或外籍看護要求加薪等,對目前重症家庭來說將是雪上加霜。(記者方賓照攝)

社福總盟秘書長孫一信指出,該修法將新增53萬無失能、無失智的健康長輩成為外籍看護潛在市場競爭者,他肯定勞動部、衛福部祭出保障重症優先、建立綠色通道,但效果會隨時間遞減,隨10萬名健康長者可能依法聘請外籍看護,市場增加50%競爭者,重症家庭目前已遇到搶不到外籍看護,或外籍看護要求加薪等,等同讓這些重症家庭雪上加霜,甚至可能看護機構的外勞也會發生找不到人的問題。

家總秘書長陳景寧表示,外籍看護是稀缺人力,還要跟全球市場競爭,每年新增的外籍看護人數最多1.4萬人,隨健康長者進入市場搶工後,有最多人口的六都重症家庭也會被衝擊最大,目前市場已經有許多耳語向外籍看護宣傳可以捨棄重症家庭,改選更輕鬆的工作。

立委林月琴與社福團體28日舉辦「80歲免評上路,20萬外籍看護家庭搶工危機浮現」記者會。(記者方賓照攝)

罕病基金會執行長洪瑜黛表示,近期內部問卷顯示,有4成家庭表示外籍看護工提出調漲工資要求,23%表示將更換雇主,21%有耳聞鼓勵健康長輩聘僱外籍看護,很擔心仲介公司可能隨市場需求擴大提高引進費、服務費等,對目前重症家庭來說將是雪上加霜。

民進黨立委林月琴表示,新制上路一定排擠重症家庭,甚至即使重症家庭願意調漲外籍看護薪資仍可能面臨請不到人的困境,這就是惡法,呼籲應暫緩實施,若硬要上路,應該建立移工聘僱分級制度,並廢除巴氏量表採用長照需求評估方便銜接長照服務。隨目前長照覆蓋率已到85%時,支持納入家庭環境等評估的長照評估取代巴氏量表,可銜接長照資源、減少醫病緊張與減少民眾奔波。

☆健康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醫藥新聞訊息,請上自由健康網


免費訂閱《自由體育》電子報

熱門賽事、球星動態不漏接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Source link

0 comment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營養師高敏敏提醒,甜甜圈屬於「油+糖」的高能量組合,吃起來雖輕盈,但飽足感低,容易不小心攝取過多熱量;示意圖。(圖取自photoAC)

李惠芬/核稿編輯

〔健康頻道/綜合報導〕外表蓬鬆柔軟、圓圓可愛的「生甜甜圈」,近日掀起搶購熱潮,讓甜點控難以抗拒。營養師高敏敏在臉書粉專提醒,甜甜圈屬於「油+糖」的高能量組合,吃起來雖輕盈,但飽足感低,容易不小心攝取過多熱量。它可是一顆熱量炸彈。根據口味不同可能高達300至600大卡。想吃又怕胖可當正餐間的點心吃、與朋友分食、配無糖茶或黑咖啡、散步、細嚼慢嚥。

高敏敏提到,生甜甜圈中的「生」源自日文「なま」,強調濕潤、入口即化的極致口感。以高含水、高油脂麵糰製作,經油炸後形成外酥內Q的療癒口感,但應注意適量攝取避免吃進過多熱量。她也分享生甜甜圈熱量,單位為(kcal)/ 顆:

●原味:300

●鹹口味:450

●甜口味:600

高敏敏分享,想吃但又怕胖該怎麼辦?

當餐與餐之間的點心:血糖較為穩定的狀態,吃甜食較不易暴升血糖。

與朋友共享:一顆甜點大家分享,吃一口滿足又不爆卡。

搭配無糖茶或黑咖啡:幫助解膩也能促進代謝。

吃完要多動:散步30分鐘,幫助代謝加乘。

用心品嚐當下:細嚼慢嚥,好好品嚐味道。

高敏敏提醒,平常透過吃甜食能使心情愉悅,有助減輕壓力、舒緩焦慮。但要記得適量享用 並搭配運動代謝熱量,才能甜得不心虧。

營養師高敏敏。(高敏敏提供)

☆健康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醫藥新聞訊息,請上自由健康網


免費訂閱《自由體育》電子報

熱門賽事、球星動態不漏接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Source link

0 comment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罷團26日晚代表上台感謝民眾。心理師則建議大家回歸正常生活。(記者塗建榮攝)

李惠芬/核稿編輯

〔健康頻道/綜合報導〕不管是罷團還是反罷團,選舉結果已經出來,從現在起應該恢復正常生活。若是因過度參與,將大半重心都放在在選舉上,而影響到日常生活,甚至出現生理及心理上的不適,那就得注意。衛生福利部桃園療養院臨床心理師楊琬心表示,若持續超過兩週還走不出來,建議尋求專業醫療人士的協助。

楊琬心說,因選舉事件而出現的身心調適困難狀況,都可歸在「選舉症候群」的範疇,不僅限於生氣、難過的感受,過於亢奮或激躁等情緒也是一種調適失衡。若你因為過度關注選舉而出現易怒、提不起勁、緊張、憂愁、煩躁、飲食及睡眠改變、身體緊繃、頭痛等狀況,可以嘗試以下的建議:

暫時遠離選舉訊息
不過度關注媒體傳播的選舉訊息,讓思緒暫停一下,暫時與選舉保持距離。

重視生活中的其他面向
發現生活中其實還有許多值得關注的事物,適時將注意力轉到家人、朋友的陪伴上。

參與放鬆且有成就感的活動
注意力回到自己身上後,可以嘗試參與一些自己喜歡、能讓人放鬆的活動,或是給自己設定一個小目標來達成,從中獲得成就感並維持效能感,你會發現情緒可能不再那麼激動或低落。

維持正常生活節奏
重大事件過後,我們的生活還是要回歸日常,對於已發生之事抱持接受、感恩的態度,才能讓身心穩定地繼續前進。

☆健康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醫藥新聞訊息,請上自由健康網


免費訂閱《自由體育》電子報

熱門賽事、球星動態不漏接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Source link

0 comment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牛肉火鍋加上沙茶醬是不少饕客心頭好,然這樣的餐點也可能引發癌症。(圖取自freepik)

葉立斌/核稿編輯

〔健康頻道/綜合報導〕大家每天常吃的早餐店美食,竟是腸道的毒藥!大腸直腸外科醫師謝依蒨表示,大家常吃的早餐「火腿蛋配奶茶」,正是亞硝酸鹽加上反式脂肪的組合;而控肉飯搭配珍奶的午餐,也有類似風險。WHO提醒,加工食品屬於一級致癌物,而高脂肪與高溫烹調(例如油炸)恐引發腸道發炎,出現癌變;她坦言自己很難完全不吃這些餐飲組合,因此呼籲大眾定期檢查。

謝依蒨在臉書「謝依蒨醫師的大腸經 痔瘡乳房外科女醫」分享,好多日常美食其實是腸道毒藥,定期大腸鏡檢查對現代的我們超重要。同時她引用世界衛生組織(WHO)提出之警告:吃下這些食物和吸菸一樣,很可能造成致癌的後果。例如加工肉品屬於一級致癌物,吃下過多紅肉,風險上升。同時高脂、低纖、高溫烹調的料理將造成腸道發炎,加速癌變。

​謝依蒨說:以下哪些常見套餐,也是你的最愛?

●早餐火腿蛋配奶茶→亞硝酸鹽+反式脂肪:換「酪梨蛋吐司+無糖豆漿」。

●控肉便當配珍奶→高鹽/亞硝胺+反式脂肪:換「蒜泥白肉+燙青菜+無糖茶」。

●牛肉火鍋搭沙茶→紅肉+加工食品+沾醬:換「魚/豆腐,搭配沾醬:蔥薑蒜+醋」。

●燒烤牛肉配啤酒→高溫烤紅肉 +酒精:換「烤魚+雞肉串+毛豆+氣泡水」。

不少人喜歡喝珍珠奶茶。(資料照,記者洪瑞琴攝)

謝依蒨提供外食健康3招:

●優先吃魚/豆腐/雞肉,紅肉每週 ≤2次(約手掌大)。

●每天2蔬菜+2水果,纖維是腸道護衛軍。

●蒸煮燉烤取代油炸燒烤。

☆健康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醫藥新聞訊息,請上自由健康網


免費訂閱《自由體育》電子報

熱門賽事、球星動態不漏接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Source link

0 comment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檸檬小黃瓜薄荷水,清新解膩,口氣清爽;圖為示意圖。(圖取自freepik)

葉立斌/核稿編輯

〔健康頻道/綜合報導〕你以為臉乾、粗糙、脫皮只是過敏或曬傷?其實,可能是你「喝太少水」了!營養師陳珮淳於其臉書專頁「熊抱營養師|珮淳」指出,現代人普遍水分攝取不足,導致「乾性發炎」成為肌膚問題的幕後元凶,從皮膚鬆垮、毛孔粗大,到爆痘、泛紅,全都可能與「缺水」有關。若是擔心水沒味道,可自製檸檬小黃瓜薄荷水、莓果奇亞籽美容水、花果乾泡茶、冷泡茶加檸檬片,美顏又補水。

喝水不足 肌膚危機四伏

根據陳珮淳說明,水分攝取過少會導致多重肌膚問題,包含:

●膠原蛋白失去支撐 → 臉部鬆弛老化。

●肌膚屏障崩壞 → 脫皮爆痘。

●代謝變慢 → 毛孔粗大、氣色暗沉。

●細胞乾癟 → 敏感泛紅、提前老化。

陳珮淳強調,「細胞缺水就像乾掉的海綿,擦再多保濕品也補不上,關鍵要從體內補水。」

補水黃金公式:體重×30~35c.c.

她建議每日喝水量應依體重計算,例如50公斤的人,建議攝取1500c.c.以上,夏天或高活動量時更應達1750~2000c.c.。此外,她也提出理想的喝水時機:

●起床後一杯溫水,喚醒代謝。

●每餐前30分鐘喝水,有助消化。

●下午補水,避免嘴饞誤吃點心。

●睡前一小杯,夜間避免脫水。

莓果奇亞籽美容水,富含植化素與纖維,美肌促代謝;圖為示意圖。(圖取自freepik)

不愛喝水?試試這些「美顏補水法」

為了幫助不愛喝白開水的人建立補水習慣,陳珮淳推薦以下創意喝法:

●檸檬小黃瓜薄荷水:清新解膩,口氣清爽。

●莓果奇亞籽美容水:富含植化素與纖維,美肌促代謝。

●花果乾泡茶:少女感UP,果香濃郁。

●冷泡茶加檸檬片:如白桃烏龍或茉莉綠茶,抗氧化又提神。

5大營養素助攻肌膚喝飽水

除了補水外,陳珮淳也提醒應補充以下五大「抗乾荒營養素」:

1. 維生素E:抗氧化、保護皮脂膜(來源:酪梨、堅果、菠菜等)。

2. 維生素A:幫助表皮修復與更新(來源:紅蘿蔔、蛋黃、肝臟)。

3. 茄紅素:天然防曬,維持膠原蛋白(來源:熟番茄、西瓜、紅椒)。

4. 抗氧化植化素:穩定細胞、抑制發炎(來源:莓果、綠茶、葡萄籽)。

5. 高水分蔬果:補水又促進代謝(來源:小黃瓜、西瓜、奇異果)。

皮膚問題不只是表面 關鍵是細胞是否喝飽水

「你不是乾,是缺水+發炎+老化!」陳珮淳語重心長表示,許多人到了脫皮、卡粉才發現保濕無效,其實從日常喝水習慣與營養攝取做起,才能真正養出水嫩彈潤的肌膚。從今天開始,不妨試著喝對水、喝足量,讓肌膚從細胞開始發光,整天不乾、不油、不垮!

☆健康新聞不漏接,按讚追蹤粉絲頁

☆更多重要醫藥新聞訊息,請上自由健康網


免費訂閱《自由體育》電子報

熱門賽事、球星動態不漏接

不用抽 不用搶 現在用APP看新聞 保證天天中獎 
點我下載APP 
按我看活動辦法





Source link

0 comment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