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egory:

醫療文獻 網路分享


轉移性大腸直腸癌(mCRC)的治療近年來取得了顯著進展,然而,仍有許多挑戰需要克服。本文將深入探討影響 mCRC 治療現狀與未來的關鍵因素,並分析接下來的發展趨勢以及值得關注的重點。

精準醫療:為 mCRC 治療帶來變革

精準醫療已成為 mCRC 治療的基石。透過基因檢測,例如 RAS、BRAF、HER2 等基因的突變狀態,可以更精確地判斷患者的預後,並選擇最有效的治療方案。例如,帶有 RAS 突變的患者通常對抗 EGFR 單株抗體治療反應不佳,而 BRAF 突變的患者則可能受益於 BRAF 抑制劑與 MEK 抑制劑的聯合治療。隨著基因檢測技術的進步,預計未來將能更精細地劃分 mCRC 亞型,並開發出更多針對特定基因突變的靶向藥物。

免疫治療:展現潛力,仍需持續探索

免疫檢查點抑制劑,例如 PD-1/PD-L1 抑制劑,已在部分 mCRC 患者中展現出良好的療效,特別是對於具有高度微衛星不穩定性 (MSI-H) 或錯配修復缺陷 (dMMR) 的患者。然而,對於大多數微衛星穩定 (MSS) 的 mCRC 患者,免疫治療的療效仍有限。目前,研究人員正積極探索如何提高免疫治療在 MSS 型 mCRC 中的療效,例如聯合化療、靶向治療或其他免疫療法等。

多學科整合:提升治療效果的關鍵

mCRC 的治療需要多學科團隊的共同參與,包括腫瘤科醫師、外科醫師、放射科醫師、病理科醫師、營養師等。透過多學科的整合,可以為患者制定更全面、更個體化的治療方案,並提升治療效果。例如,對於可切除肝轉移的 mCRC 患者,手術切除結合化療或靶向治療可以顯著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新興治療策略:帶來新的希望

除了上述提到的治療方法外,一些新興的治療策略也正在研發中,例如:

新型靶向藥物:

例如針對其他基因突變的靶向藥物、抗血管生成藥物等。

細胞療法:

例如 CAR-T 細胞療法、TIL 療法等。

腫瘤疫苗:

旨在激發患者自身的免疫系統來对抗肿瘤。

雙特異性抗體:

可以同時靶向兩個不同的抗原,例如腫瘤細胞上的抗原和免疫細胞上的抗原。

這些新興的治療策略有望為 mCRC 患者帶來新的希望。

提升生活品質:不可忽視的重要環節除了追求更有效的治療方法外,提升 mCRC 患者的生活品質也至關重要。這包括:

症狀管理:

例如疼痛、噁心、嘔吐、疲勞等。

營養支持:

維持患者的營養狀況,有助於提高治療耐受性和生活品質。

心理支持:

幫助患者應對疾病帶來的壓力和焦慮。

未來展望:持續創新,迎接挑戰

mCRC 治療的未來充滿希望,但也面臨著許多挑戰。例如,如何克服耐藥性、如何提高免疫治療的療效、如何降低治療的副作用等。未來,需要持續投入研發,探索新的治療策略,並優化現有的治療方案。同時,也需要加強國際合作,共享研究成果,共同推動 mCRC 治療的進步。

觀察重點:

  • 新型靶向藥物的臨床試驗結果
  • 免疫治療在 MSS 型 mCRC 中的療效
  • 多學科整合治療模式的推廣
  • 提升患者生活品質的策略

我的觀點:

mCRC 治療正經歷快速發展的階段,精準醫療和免疫治療的進展為患者帶來了新的希望。然而,仍需持續努力克服現有的挑戰,例如耐藥性、治療副作用等。未來,多學科整合、新興治療策略的發展以及對患者生活品質的關注將是 mCRC 治療領域的重點。我相信,隨著科技的進步和研究的深入,mCRC 的治療將會更加有效、更加個體化,最終讓更多患者受益。

Newsflash | Powered by GeneOnline AI
原始資料來源: GO-AI-6號機 Date: August 28, 2025





Source link

0 comment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近年來,資料科學的蓬勃發展為公共衛生領域帶來新的契機,尤其在探討兒童死亡率這個複雜議題上,更展現出其強大的分析能力。透過分析大量的醫療服務利用數據,資料科學家們正逐步揭示兒童死亡率與醫療服務利用模式之間隱藏的關聯,為降低兒童死亡率提供新的方向。

醫療服務利用模式成關鍵指標

研究顯示,兒童死亡率並非單一因素造成,而與一系列複雜的社會、經濟、環境和醫療因素交織影響。其中,兒童的醫療服務利用模式,例如預防保健的參與度、急診就診頻率、專科門診的利用率等,都可能成為預測兒童死亡風險的重要指標。

例如,研究發現,未能按時接種疫苗的兒童,感染致命疾病的風險顯著提高。此外,頻繁利用急診服務的兒童,可能暗示其存在潛在的健康問題,需要更進一步的追蹤和治療。而缺乏定期健康檢查的兒童,則可能錯失早期診斷和治療的機會,導致病情惡化,甚至死亡。

資料科學助力精準預測與干預

傳統的流行病學研究方法,往往難以捕捉到這些複雜的交互作用。而資料科學的出現,則為解決這個難題提供了新的工具。透過機器學習等先進的演算法,資料科學家可以分析海量的醫療服務利用數據,識別出與兒童死亡率高度相關的模式和指標。

例如,透過分析兒童的疫苗接種記錄、門診就診記錄、住院記錄等數據,可以建立預測模型,識別出高風險的兒童群體。這些模型可以考慮到兒童的年齡、性別、居住地區、家庭收入等多種因素,提供更精準的風險評估。

從數據洞察到政策制定

這些基於數據的洞察,不僅有助於醫療專業人員更有效地識別和管理高風險兒童,也為公共衛生政策的制定提供了重要的參考依據。例如,政府可以根據數據分析結果,調整資源配置,加強對弱勢兒童的醫療服務支持,提高疫苗接種率,並推廣有效的健康教育項目。

例如,如果數據顯示某個地區的兒童疫苗接種率偏低,且與較高的兒童死亡率相關,則政府可以針對該地區加強疫苗接種宣導,並提供更便捷的接種服務。又例如,如果數據顯示低收入家庭的兒童更容易因缺乏及時治療而死亡,則政府可以考慮提供更多的醫療補助,確保所有兒童都能獲得必要的醫療服務。

挑戰與展望:數據隱私與倫理

儘管資料科學在降低兒童死亡率方面具有巨大的潛力,但也面臨著一些挑戰。其中,數據隱私和倫理問題尤為重要。在利用兒童的醫療數據進行研究時,必須確保數據的安全性,並遵守相關的倫理規範,以保護兒童的權益。

此外,資料的完整性和準確性也是影響研究結果的重要因素。在收集和分析數據的過程中,需要嚴格控制數據質量,避免偏差和錯誤。

深化研究,跨領域合作未來,需要進一步深化資料科學在兒童健康領域的研究,探索更有效的數據分析方法,並加強跨領域合作,整合醫療、公共衛生、社會科學等多個領域的專業知識,共同應對兒童死亡率這個全球性的挑戰。

例如,可以探索如何利用穿戴式裝置和移動醫療技術,收集更豐富的兒童健康數據,並開發更精準的預測模型。同時,也需要加強與社會工作者、教育工作者等其他專業人士的合作,共同制定更有效的干預策略。

我的觀點

我認為,資料科學的應用為降低兒童死亡率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機會。透過分析醫療服務利用模式,我們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影響兒童死亡率的複雜因素,並制定更有效的干預策略。然而,在應用資料科學的過程中,必須謹慎處理數據隱私和倫理問題,確保研究的科學性和倫理性。我相信,隨著資料科學的發展和跨領域合作的加強,我們將能夠更好地保護兒童的健康,為他們創造更美好的未來。

未來研究方向

未來研究可以著重於以下幾個方向:

發展更精確的預測模型: 結合更多元的數據,例如環境數據、社會經濟數據等,開發更精確的兒童死亡風險預測模型。
探討不同族群的差異: 分析不同族群兒童的醫療服務利用模式和死亡風險,制定更具針對性的干預措施。
評估干預措施的有效性: 利用資料科學方法評估不同干預措施的有效性,並不斷優化干預策略。
發展基於人工智慧的決策支持系統: 開發基於人工智慧的決策支持系統,輔助醫療專業人員進行更有效的風險評估和干預。

透過持續的研究和創新,我們有信心利用資料科學的力量,為降低兒童死亡率做出更大的貢獻。

Newsflash | Powered by GeneOnline AI
原始資料來源: GO-AI-6號機 Date: August 27, 2025





Source link

0 comment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114年8月25日22時許,壽豐鄉一名男性民眾突然感覺胸悶、呼吸喘,隨即撥打119報案請求協助,花蓮縣消防局指揮科立即派遣壽豐分隊隊員廖顯皇與隊員黃鴻心迅速趕抵現場,立即展開急救處置。

S__120922443_0_26552.jpg

經使用十二導程心電圖(EKG)後,救護技術人員判斷疑似為心室性心搏過速(VT),第一時間將影像資訊透過救護雲端系統回傳至醫院端,並使用無線電請求轄內高級救護技術員支援,線上經花蓮慈濟醫院醫師判讀為心室性心搏過速,排除禁忌症後,立即開立線上醫囑,由高級救護技術員林郁晟、李晊峮給予該名患者抗心律不整藥物Amiodarone 150 mg靜脈滴注,到院後立即進入花蓮慈濟醫院進行診治,分秒必爭進行醫療急救。這起成功案例是花蓮縣首例在到院前完成心室性心搏過速給藥,花蓮縣緊急救護再創新的里程碑。

S__120922445_0_23186.jpg

心室性心搏過速是臨床上致命率較高的心律不整,容易引發心室顫動。它是因心室某部位受到刺激後,造成心臟每分鐘搏動150-250次,若未接受即時治療,可能導致患者低血壓、休克或心跳停止。

S__120922444_0_b3d19.jpg

花蓮縣消防局表示,救護車皆配有心電圖設備並與縣內急救責任醫院通力合作,在現場會由救護技術人員執行12導程心電圖的院前檢查及評估,並透過線上醫師判讀心電圖,最後將急性胸痛病人迅速送往具心導管室之急救責任醫院。民眾若發現身旁親友有胸痛、胸悶、呼吸困難、冒冷汗等症狀,請立即撥打119,並儘速接受心電圖檢查,爭取黃金治療時間。

S__120922446_0_44631.jpg





Source link

0 comment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法國製藥巨擘賽諾菲(Sanofi)宣布延攬生技公司BioMarin Pharmaceutical前研發主管兼首席醫療長Henry Fuchs博士,擔任其首席醫療長一職。此任命距離前首席醫療長John Berger博士離職已逾八個月,期間由Dietmar Berger博士代理。Fuchs博士將於11月1日正式上任,直接向賽諾菲執行長Paul Hudson匯報。

Fuchs博士的豐富經驗與賽諾菲的策略布局

Henry Fuchs博士在BioMarin Pharmaceutical服務長達15年,期間領導了多項罕見疾病藥物的開發和上市,包括治療黏多醣症VI型的Naglazyme,以及治療苯丙酮尿症的Palynziq等。這些經驗與賽諾菲近年來積極布局特種藥物領域的策略方向高度契合。賽諾菲近年來積極透過併購和內部研發,強化其在罕見疾病、腫瘤學和免疫學等領域的產品線。Fuchs博士的加入,無疑將為賽諾菲在特種藥物研發方面注入新的活力,並加速其產品上市的進程。

Fuchs博士在加入BioMarin之前,曾在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NIH)的國家心臟、肺和血液研究所(NHLBI)擔任臨床研究員。他擁有豐富的臨床研究經驗,並在學術界享有盛譽。這也符合賽諾菲對於加強其研發實力,並與學術界建立更緊密合作關係的目標。

賽諾菲首席醫療長職位的更迭與挑戰

John Berger博士於2022年2月卸任賽諾菲首席醫療長,其離職原因並未公開。在Fuchs博士到任前的八個月裡,由Dietmar Berger博士代理首席醫療長職務。這段空窗期也反映了賽諾菲在尋找合適人選上面臨的挑戰。首席醫療長作為藥廠的核心高層之一,需要具備深厚的醫學背景、豐富的藥物研發經驗,以及卓越的領導能力。

Fuchs博士的加入,標誌著賽諾菲首席醫療長職位的塵埃落定。然而,他上任後也將面臨諸多挑戰。首先,他需要快速融入賽諾菲的企業文化,並與團隊建立良好的合作關係。其次,他需要帶領團隊應對日益激烈的市場競爭,並推動賽諾菲在特種藥物領域的持續發展。此外,他還需要在全球藥品監管環境日趨嚴格的背景下,確保賽諾菲的藥物研發符合相關法規和倫理規範。

賽諾菲的轉型與未來展望

近年來,賽諾菲一直在進行戰略轉型,將重點放在特種藥物和疫苗等高增長領域。這也意味著賽諾菲需要在研發方面投入更多資源,並吸引更多頂尖人才加入。Fuchs博士的任命,正是賽諾菲轉型過程中的一個重要舉措。

Fuchs博士的加入,不僅強化了賽諾菲的研發團隊,也展現了賽諾菲對於特種藥物領域的重視。隨著Fuchs博士的到來,賽諾菲有望在罕見疾病、腫瘤學和免疫學等領域取得更多突破,並為全球患者帶來更多創新療法。

我的觀點與看法

我認為賽諾菲延攬Fuchs博士出任首席醫療長是一個明智之舉。Fuchs博士在罕見疾病藥物研發領域的豐富經驗,與賽諾菲的戰略方向高度契合。他的加入將有助於提升賽諾菲在特種藥物領域的競爭力,並加速其產品上市的進程。

然而,Fuchs博士上任後也將面臨諸多挑戰。他需要整合內部資源,帶領團隊應對激烈的市場競爭,並在全球藥品監管環境日趨嚴格的背景下,確保賽諾菲的藥物研發符合相關法規和倫理規範。

總體而言,Fuchs博士的加入為賽諾菲的未來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他的領導力、專業知識和豐富經驗,將在賽諾菲的轉型過程中發揮關鍵作用。我對賽諾菲在Fuchs博士的帶領下,在特種藥物領域取得更大成就充滿期待。 賽諾菲能否成功整合Fuchs博士的專業能力,並將其轉化為實際的商業成果,將是未來值得關注的重點。 這也將是衡量Fuchs博士以及賽諾菲整體策略成功與否的關鍵指標。

Newsflash | Powered by GeneOnline AI
原始資料來源: GO-AI-6號機 Date: August 26, 2025





Source link

0 comment
0 FacebookTwitterPinterestEmail



AI科技發展下,數據及數位科技驅動的健康革命已經到來,台大醫學院院長吳明賢指出,AI可以運用在診斷、治療、預後、預防等醫療照顧,但目前面臨數據壁壘、法規未與時俱進、產業零散、人才斷層4大困境,呼籲從修法做起,建議成立「數位健康署」,強化醫療創新。


2025行政院生技產業策略諮議委員會議(BTC)今起接連三天舉行,聚焦AI與生醫產業結合議題。今下午第三場會議由衛福部資訊處長李建璋主持,邀請台大醫學院院長、BTC委員吳明賢,與健保署副署長陳亮妤,以「打造台灣生醫創新與永續生態系的挑戰與機會」、健康台灣政策發表演講。






吳明賢指出,台灣於生醫創新擁有核心優勢,分別為醫療軟實力、科技硬實力、完整健保資料庫、樞紐位置及語言優勢。但仍有四大困境,首先是「數據壁壘」,因院際資計系統標準不一,健保資料與臨床真實世界數據串聯困難,形成數據孤島,阻礙深度研發;其次是「法規窒礙」,現行法規對數據二次利用規範保守且定義模糊,未能與時俱進,如個資法等。


以法規來說,吳明賢指出,以美國與台灣為例,美國法律是「規定不能做的不能做、沒規定的都可以」,我國則是「規定可以才能執行」,出於防避心態,對於「創新」沒有幫助,因此,法律應該與時俱進。


第三是「產業零散」,廠商多專注於單點技術或硬體代工,缺乏系統整合與國際市場拓展能力,難以形成台灣品牌的整體解決方案;第四「人才斷層」,臨床醫學與資通訊科技領域間存有巨大鴻溝,極度缺乏能轉譯雙邊需求的橋樑型、跨領域高階人才。


吳明賢建議成立數位健康署,透過專門機關才可能推動改革策略,包括應完備法治基礎,研修「全民健康保險法」、增訂「健康數據公益應用與產業促進專章」,釋放公益應用價值。


接著,推動次世代醫療資訊基盤,打破樹問壁壘,這點衛福部資訊處已著手進行,確立FHIR為我國醫療資訊交換的唯一國家標準。吳明賢說,應將FHIR導入進程納入醫院評鑑、健保給付指標,並成立醫療資訊系統轉型補助基金,輔導院所導入雲端化資訊系統。


最後,建立可信賴的資料運用框架,研修「個人資料保護法」、研議制定「生醫數據應用管理條例」,明確界定「假名化」的法律地位,並引入資料信託法律概念,同時應由行政院層級主導,成立「國家健康數據局」扮演資料銀行角色,建構隱私強化技術基盤。


吳明賢說,台灣生醫科技產業技術領先固然重要,但制度與法規革新才是決定國家競爭力根本,健全健保治理、統一資訊基盤、建立數據信託缺一不可。法規完備、數據暢流、創新活絡的生醫科技生態系,不僅守護台灣民眾健康,更有機會成為經濟持續成長的第二座護國神山。

錯誤能源政策不改 還要剝人民幾次皮

政府緊抱「非核家園」神主牌,放著便宜的核電不用,已讓台電的財務狀況面臨極為沉重的壓力,而力推再生能源,為求達標便宜行事的…

嘉義廢光電板還在清 彭啓明:再拖將接手

丹娜絲颱風重創南部光電設施,至今已逾一個半月,嘉義縣新庄滯洪池周邊防汛道路仍堆疊大量太陽能板,清運進度緩慢。儘管環境部開…

歷史上的今天/1966年防腦炎病媒蚊擴散 北市空中噴藥

1966年8月26日,台北市衛生局在松山區、建成區上空執行空中噴灑殺蟲劑的工作,以防止流行性腦炎擴散。空中噴灑殺蟲劑由兩架PT-17式雙座教練機執行,這兩架飛機在當日上午曾一度起飛,但因風力大強,不適宜進行噴酒工作,隨即返回地面。噴灑工作於下午風力減低後繼續進行,兩架飛機的飛行高度約200公尺至250公尺,至晚上6時完成任務。

陳奇祿故居文資再審 壓倒性票數否決

台大附近溫州街52巷有許多日治時期官舍,近年推都更,因催生文資法的首任文建會主委陳奇祿曾住7號長達18年,文資團體再提5…

生醫科技創新遇4大困境 吳明賢籲成立「數位健康署」改革

AI科技發展下,數據及數位科技驅動的健康革命已經到來,台大醫學院院長吳明賢指出,AI可以運用在診斷、治療、預後、預防等醫…

陳奇祿故居再送審文資 壓倒性票數結果出爐

台北市文化局今召開文資會,案件中以行政院文建會首任主委陳奇祿院士,曾居住過的溫州街52巷5號、7號的日本官舍審議受關注。…





0 則留言